|
1.基本障碍
(1) 语言障碍
A.口语方面
(a)理解口语的困难。
使用口语的困难(缄默儿童除外)。
(c)调节声音的快慢、强弱及抑扬能力差。
(d)构音的障碍。
B.非语言的沟通
(a)能理解身体动作、表情、姿势等沟通方式所传达的讯息。
不会使用动作、表情、姿势等方式来传达讯息。
(2) 知觉的障碍
A.对声音反应异常。
B.对视觉刺激反应异常。
C.对痛觉或冷热觉反应异常。
D.被触摸後引起的异常反应。
(3) 运动的协调控制以及方向感的认知障碍
A.兴奋时就手舞足蹈,四肢摇摇晃晃,喜欢扮鬼脸或愁眉苦脸相。
B.模仿别人的动作相当困难
C.「自发性」的大动作或需要技巧的精细动作都很粗笨,但有些运
动却是非常灵巧。
D.对上下、左右、前後等方混淆的倾向。
(4) 身体发展、自律神经的机能障碍、及前庭机能系统的控制等障碍
A.骨骼发育不全。
B.脉搏的跳动及体温的调节失常。
C.睡眠不规则、对镇定计、安眠药不起作用。
D.旋转身体後眼球不起颤动也不敢[感]到昏眩。
2.特殊能力
(1) 不需要语言的技能。
(2) 对某一事物的认知,能长时间的保留记忆。
3.衍生性的行为障碍
(1) 强烈的拒绝改变,具有固着性行为,非常执着於既定的规则。
(2) 不能与事物、玩具、或其他儿童等做想像性的游戏。不能以想像、或创造性的活动模仿别人的动作或行为。
(3) 不愿意做没有明显结果获益及报酬的事物,不能理解需要语言或符号的工作。
二、 动作教育(Movement Educattion)
动作教育是Forstig於1970所创,他认为越是接近发展初期阶段的小孩,身体上的活动越与精神上的活动有密不可分的关连。他觉得对任何人来说,身体是他最重要的所有物,也是最能直接表达个人情感或动作的东西。
三、知觉—动作理论(Perceptual –-Motor Theory)
Kephart(1960)针对知觉障碍、发展迟缓、学习障碍、及脑部受伤的儿童开发了一连串的训练内容,以知觉和运动的相互关系为其中心点,并叙述其指导方法之重点在於运动机能和认知的基础训练。强调『个体的初期学习乃是动作的经验,其高层次的阶段的行动也可获得发展。』基於此论点提出了此理论,这理论强调1.平衡与姿势的保持、2.接触、3.移动、4.截住与推出等四个动作习惯化的重要性。(陈英三,民77)
四、游戏理论
游戏理论可分成两大类:一、古典理论。二、现代理论。
(一) 古典理论:
古典理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所发展出来的。学着们尝试以各种不同的角度来阐释游戏存在的原因及存在的目的,古典理论大多以哲学式的反省为其立论基础而较少实证研究来支持其立论。
(二)现代理论
1.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佛洛依德,他认为游戏在儿童的情绪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游戏是协助个体稳定情绪与成熟发展极具潜能的一种方法。
2.认知学派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的过程是受人的遗传与其环境的互动所影响的。小孩子透过活动而得成长,在学前期与学龄期的小孩活动中,游戏占他们极大部份的时间。他试图从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中来考察儿童的游戏,认为游戏是思考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实质是同化超过了调适。儿童早期的认知结构尚未发展成熟,往往难以保持同化与调适间的协调或平衡。
五、游戏治疗
游戏治疗并非把成人的心理治疗变形成为适用於儿童的,这是一套属於儿童独特的心理治疗。游戏治疗和成人的心理治疗一样,乃是基於儿童的障碍或异场☆况的治疗方法,它是以游戏为媒介来展开特殊的心理互动交流,进而解决儿童的人格及行为上的问题。
第二节 相关研究
一、邱绍春(民80)以动作训练对低功能孤独症倾向儿童人际互动行为的效果,主要在探讨(1)教育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的接纳性沟通时,「动作训练」配合行为改变技术效果。(2)训练个案产生自发性行为时,运用案主的「危险意识」本能所产生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1.「举手动作控制法」在改善个案的孤独症行为上有相当的效果;2.「危险意识法」能引起案主对自身安全的关心,进而促进了人际互动的显着效果;3.以行为改变技术配合动作训练,可以增进训练的效果。
二、林贵美(民83) 以中重度的孤独症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运动治疗
来探讨孤独症儿童在其动作、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学习不专注等方面的
影响之研究,发现实验组的儿童在其身心发展上有正面的影响。
三、钱文蕙(民79)在一年级高功能孤独症儿童与同被游戏过程中的语用表现研究中,以10名高功能孤独症儿童以及10名在年龄与智力相仿的一般儿童为受试对象。采用配对(组间配对及组内配对)游戏为收集语料之情境,使用「发言行动」理论之架构分析20次游戏之语料呈 现的语言功能。结果显示:1.10名孤独症儿童的发言行动数量与种类有相当的个别差异;2.不论组间或组内配对,配对组的表现在多数指标上优於孤独症组;3.当互动对象为一般而同时,某些孤独症组儿童会有较好的表现。
四、邱绍春、谢岱珍(民86)拍手动作法在改善国中低功能孤独症学生问题行为的应用,此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讨拍手动作法是否有助於低功能孤独症学生稳定其情绪,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及增进人际关系,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进而改善参与学习活动的专注力。其训练内容配合行为改变技术,从事拍手动作及认知课程。
五、林镇坤(民85)音乐治疗与孤独症儿童,音乐为传递人与人情感的重要媒介,说明音乐对孤独症儿童的治疗功能:1.音乐可以由内而外,将孤独症儿童无异议的内部情感,引导与外界接触,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2.音乐活动有助於空间能力的发展,也能统合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能力。3.音乐是情绪满足的手段。
由相关研究中可以了解到动作教育及运动治疗确实对孤独症儿童在身心发展上有所帮助,藉由身体活动的课程设计,来促进儿童在生理、心理、社会的发展,进而提昇孤独症儿童的学习能力。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步骤
第一节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个案研究法,以台北县中正国小资源班之高功能孤独症中低年级学童为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为了达到研究目的,采用的工具有以下三项:
一、 克氏行为量表
评量内容分为十四项,需尤其家长或亲人来勾选适当的情况,计分方法为从不~0分,偶尔~ 1分,经常~ 2分,分数若越高则孤独症的倾向越严重。(附录一)
二、孤独症儿童行为评量表
本量表是由张正芬从日本引进并译成中文,是一种由孤独症儿童之家长或工作人员一观察结果做记录之检核表。本量表内容包含生活自理、游戏、团体适应、人际关系、模仿、课业解决、表现能力与遵从指示等领域。计分方式需等答题完整後将其转记於一同心圆内,越靠近圆心部分表示能力越低下,越往外则表示发展越好越成熟。本量表目前虽然没有常模,但由於其包含一般儿童发长与孤独症儿童之行为特性之评估项目(附录二),所以很值得参考。这两种为检核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及障碍程度的测验。
三、体育实验课程
本研究的体育实验课程系针对孤独症儿童的需要所设计的知觉--动作游戏课程。(主要以许义熊一只儿童发展与身体教育一书及吴纯纯等着之动作教育的教学应用为主所设计的体育课程。)
第三节 研究时间
本研究从民国90年10月至91年1月中进行为期约半年的实验教学研究。期间经历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研究大纲及架构的撰写,设计教学单元,进行实验教学,并将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最後叙写结果、结论及建议。
第七节 资料处理
本研究所获得的资料以描述性统计、进步率(%)与t考验进行资料分析处理,t考验之显着水准订为百分之五(α=.05)
一、 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之描述性统计主要是在整理分析资料本身,目的在於使资料变的更扼要明确,使人容易了解。
二、进步率(%)
以後测的分数减去前测的分数在[再]除以前测的分数乘以100%
三、t考验
本研究所采用的是独立t考验,主要在了解体育之游戏教学实验组在教学前後是否达显着差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