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怎样改善孩子的睡眠?
部分孤独症患儿在睡眠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睡得很晚,半夜醒来玩,睡得少等。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存在,不仅对患儿的健康可能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而且会使家长感到疲倦,烦躁,因此,还是应该予以矫正。如何帮助这些孩子呢?
对于睡得很晚的孩子,原则上应该制定一个计划,每隔几天晚上提前十分钟睡,早上提前十分钟起。为了使计划能够较顺利进行,白天可帮助患儿多安排一些体育活动,使患儿有一定的疲劳感;中午不要让患儿有较长时间的午睡;早上按计划叫孩子起。只要能够按照计划去认真实施,患儿的睡眠时间必将能够调整到较为合适的时间。
对于半夜起来玩的孩子,常常会有这样的习惯:晚上睡得太早,早上起得很晚,或白天睡得很多。因此,要想使孩子半夜能够踏实睡,很重要的是要帮助患儿改正上述不良的睡眠习惯。为此,也应制定一定的计划,并努力去实施,从而使患儿逐渐把睡觉和起床固定在适当的时间。同时,也应该逐渐减少白天的睡眠时间,使白天的睡眠时间固定在中午,并且时间不宜过长。
对于精力很充沛,睡眠需要少的孩子,不一定非要进行矫正。如果睡眠偏少较明显,可通过白天多安排活动来帮助他。感觉统合治疗和听力统合治疗,对部分患儿也有一定帮助。
26.孩子经常哭闹,发脾气怎么办?
当孤独症患儿哭闹,发脾气时,作为父母,应首先分析患儿哭闹,发脾气的原因。患儿哭闹,发脾气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包括:生理上的原因(困倦,饥饿,躯体不适),表达不出来,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要求他做某件事而不随心意等等,父母对此应仔细观察,精心体会。 对于生理原因导致的哭闹,发脾气,父母应采取预防为主的策咯,为此,应合理安排患儿的饮食起居,使患儿生活有规律。当患儿困倦,饥饿或躯体不适时,应及时予以相应的帮助。
对于表达不出着急而出现的哭闹,发脾气,则重点在于帮助患儿学会表达,此时要在患儿现有的基础上训练他用可能学会的方式进行表达。当患儿表达出来时,应对他提出的愿望或要求及时地予以满足,并对他不哭闹发脾气予以表扬。
对于由于要求未得到满足或不随意而出现的哭闹,发脾气,则应采取消退法予以矫正,即只要患儿没有明显的破坏,自伤或攻击行为,即不要理会患儿,父母该做什么做什么,待患儿不哭闹,发脾气后,再帮助他擦干眼泪,并对他停止哭闹予以称赞,渐渐地患儿即了解到哭闹发脾气并没有用,哭闹发脾气也就日渐减少了。如经过以上处理,患儿情绪仍然很不稳定的话,合并一定的药物治疗可能很有必要。
27.怎样处理孩子的自伤行为?
孤独症患儿有时会出现一些自伤行为,这些行为包括:打自己,咬手,撞头等。患儿之所以出现这些行为,可能与患儿本身情绪不稳定,要求得不到满足,希望吸引他人的注意或本身就是一种刻板行为有关。
对于危险的自伤行为,如撞墙,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制止,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对患儿产生伤害,如戴上安全帽,同时予以一定的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控制和缓解症状。
对于其他的自伤行为,则应首先采用消退法予以矫正,如果患儿自伤,则不去注意他,如果他停止了自伤,则予以关注和表扬。如果经过多次漠视,自伤行为并没有明显改变,此时,则应采取一些积极的方法予以矫正,如:阻止患儿继续打自己,要求患儿把手放在桌子上或膝盖上,要求他,帮助他用手做或学做一些新的事情等。如果患儿的自伤行为经以上方法矫正都未能取得较好效果,可选择适当的药物予以治疗。
28.怎样处理孩子的攻击行为?
孤独症患儿可能会出现一些攻击行为,这些行为包括:拍别人,拽别人头发,掐人,吐口水凳。患儿出现这些行为,原因很复杂,可能是患儿与他人交往或希望引起他人关注的一种方式,也可能是患儿遇到挫折或有不满时的表达方法,也可能是一种刻板行为等。对此家长应认真观察,仔细分析。
对于将攻击行为作为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患儿,仅仅告诉患儿这样做不对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对患儿的攻击行为采用漠视法进行消退,同时还必须加强交往技能的训练,尚应配合正性强化,如此可使患儿逐渐学会以适当的方法与他人交往。
对于希望通过这些行为引起他人关注的患儿,则可采用消退法或隔离法予以矫正,即当他拍打他人时,他人不予以理会,而当他停止拍打时,则对他予以关注,并对他停止拍打的行为予以表扬;或当他拍打他人时,立即将他拉开,让他独自在远处或房间里静坐。但隔离时间不宜过长,大约一岁一分钟。与此同时,还要教给患儿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引起他人注意。如此,患儿的攻击行为将会逐渐减少,并逐渐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引起他人的关注。
对于受挫折或遇不满即以攻击行为为表达方式的患儿,可用消退法或隔离法进行矫正,此外,还要训练他以适当的方式表达他的情感。
如果患儿冲别人吐口水,则可在他每次吐口水后,在他嘴里抹少许他不喜欢的味道,如辣醋。反复如此做后,患儿会将吐口水和辣醋联系在一起,他的吐口水行为就可能逐渐减少。
如果经上述方法进行矫正,患儿的攻击行为改善并不明显,予以一定的药物治疗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29.如何减少患儿的自我刺激行为?
孤独症患儿会有各种各样的自我刺激行为,如:手指的扑动,怪异的跳动,独自傻笑,拍手,发怪音等。这些行为的产生没有特定的环境诱因,并让他人感到很奇怪,但对于患儿来说,却似乎让他很快乐。在矫正这种行为时,应特别注意:单纯的制止难以产生效果,获使一种自我刺激行为转变成另一种自我刺激行为。而正确的方法应该加强患儿的教育训练,用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填充患儿的时间,并增强患儿交往等各方面能力。与此同时,还可用一些具体的方法矫正患儿的自我刺激行为,如:对于扑动手指的患儿,让他把手放在桌子上,或学做一些手部的动作或游戏;对于大声尖叫的患儿,可在他每次发出大声时,在他上下牙之间放一个缠好纱布的压舌板,同时说:“不许叫!”。如果一个患儿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这些自我刺激行为,同时他有更多的能力去做其它事,而且每次自我刺激行为之后,都有一些令患儿感到不愉快的后果,患儿的自我刺激行为必定会逐渐减少。
30.孩子过分依恋某一物品怎么办?
孤独症患儿有时会过分依恋某些物品,这些物品可以是一个商标,一个螺丝,一本书,一个小瓶等,有时甚至依恋每时每刻都要随身携带这些物品的程度。对于对物品过分依恋以致影响日常生活的患儿,应尽力予以矫正。在进行矫正时,最好安排患儿做一些有意义的患儿感兴趣的活动。在患儿做这些活动时,把患儿依恋的物品放在他做事的桌子上,在他做事的同时,逐渐地把所依恋的物品移远。而患儿做完事后,再把他所依恋的物品放回到他手可以够得到的地方。如此,不仅使患儿知道他所喜欢的物品在哪,而且也让他知道他也将被允许再次得到它,因此,患儿可能反而会放下心,专心地做别的事了。
31.孩子过分好动坐不住怎么办?
孤独症患儿常常较为好动,他们坐不住,到处跑,不能安静地学习和玩耍。对于这些孩子怎么办?
1)加强教育训练:这种教育训练不是单纯针对患儿坐不住的,而是应该把该内容融合到对认知等的训练之中。如:训练患儿认识水果,开始时患儿肯定不坐也不看,此时,大人应予以辅助,当患儿坐下看,并把图片拿给大人时,要立即给予正性强化。如此反复,患儿不仅在认知方面会有所进步,而且也渐渐地能坐住了。
2)给患儿多安排其他有意义的活动,包括训练活动,体育活动等,并帮助患儿去完成,从而使患儿的多动变成一种有意义的活动。
3)可进行感觉统合治疗,该治疗对减轻患儿多动会有一定帮助。
4)如果患儿的多动非常突出,或经上述帮助效果并不明显,可予以一定的药物治疗。选择何种药物,则需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全面考虑。
32.孩子招惹人怎么办?
某些孤独症患儿存在招惹人现象,比如:推别的小朋友,拽别的小朋友的头发等。对于这些行为,单纯的制止往往难以起到作用,有时还会加重孩子的这种行为,因此,运用正确的方法予以矫正非常重要。如何矫正呢?
首先,要分析患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些患儿是因为交往能力比较差,不会用正确的方式与人交往,因此,出现这些行为;有些患儿则是想以此行为引起他人的关注。
对于交往能力比较差,不会用正确方式与他人交往的孩子,重点在于对他们进行交往方面的训练,当他们学会如何用正确的方式与他人交往时,这些不适当的行为自然会减少。对于想以此行为引起他人关注的孩子,则可采用漠视法进行矫正。如果患儿的行为得不到相应的强化,渐渐地即会消失。
33.孩子对声音感到紧张害怕怎么办?
部分孤独症儿童存在对声音紧张害怕的现象,这些儿童听到某一种声音时,会表现出特别的反感,他们可能会尖叫,会哭闹,会捂耳朵,会逃跑。。。。。对于这些儿童应该怎么办?
首先,应分析患儿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原因可能在于:有些患儿对声音过度敏感,别人听起来很小的声音,他听得却会很大;有些患儿在听到某一声音时,受到其他惊吓,转而对该声音也产生恐惧。
对于对声音过度敏感的患儿,重要的是选择听觉统合训练进行治疗。该方法能够减轻患儿对声音的超敏现象,从而改善患儿对声音的紧张害怕。
对于听到某一声音时,受到其他惊吓,转而对该声音也产生恐惧的患儿,应采用系统脱敏的方法予以治疗。具体操作时,可让患儿从小到大,从远到近的聆听这一声音,同时让患儿放松,消除他的紧张害怕,直至听到大声也不紧张害怕为止。
34.孩子对某些事物特别恐惧怎么办?
与正常孩子一样,孤独症儿童对某些事物也可能产生特殊的恐惧,比如:某种动物,某个环境等。孩子在接触这些事物时会感到特别的害怕,并且会躲开,尽力地回避这些事物。如何帮助这些患儿?
系统脱敏疗法是改善患儿该类症状的重要方法,具体操作时,由于患儿难以配合,因此,难以像矫正正常儿童那样去操作。此时,父母可通过仔细的观察确定恐惧的等级,然后逐级予以治疗。如难以确定恐惧的等级,则可先给患儿看他所恐惧的事物的照片,先从远距离看,局部看,如患儿感到恐惧害怕,则帮助患儿放松,直到患儿不恐惧害怕为止。之后,再让患儿从近距离看,从整体看,同时帮助患儿放松,直到患儿看照片不恐惧害怕为止。然后,可让患儿接触实际的事物,具体操作方法同看照片,同时帮助患儿放松,直到患儿接触实际事物也不害怕为止。因整个治疗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家长不可过于着急,并需要一定的耐心,而且在整个过程中,要积极配合正性强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