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弱智儿童由于大脑受损,往往有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伴随着他们。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近年来我校在这方面不断地探索,从传统的体能康复逐步走向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康复,尝试通过科学的康复手段来加强对弱智儿童的教育和训练,以矫正弱智儿童的不良行为,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里,举一个
案例:
被试者:杨,男,10岁,小舌发育异常,兔形唇。经专家鉴定智力为二级。杨能俊初入学时,具体不良行为表现为:和老师、同学交往时,他不望对方的脸,回避眼对眼的接触;不与同学玩;有时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敲桌子,扔凳子等;从不说话,偶尔发出几个音来也是怪腔怪调(家长因此误以为杨是聋哑儿童,送去聋哑学校就读,后因杨受不了聋哑儿童的尖叫,常掩着耳朵,才发觉儿子是有听觉的);感觉麻木,如:手被别人拧伤不叫痛,以上种种奇特行为经医生认定,该生为孤独症患者。
我国的孤独症比较少见,杨的孤独症,可能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1.经家长自述,母亲在怀孕期间曾患重感冒,而吃了不少药,孩子的病状当属母亲孕期并发症。
2.出生后,由于小舌的异常发育,极易感冒。
3.家长缺乏育儿知识,因而对发育偏差、病态识别不出来,直到心理和行为异常以到照管发生困难时才送医院检查,这时已经比较严重。
孤独症虽病因未能十分确定,但仍能进行矫正治疗。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我因此对该生采取了一系列矫正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1.家校合作。使家长保育员在心理上接受杨能俊的怪异行为,通过多次交流、沟通,他们表示支持,尽量消除后悔、内疚、绝望等情绪,同时学会容忍孩子的奇特行为,相信这些行为经过矫正是会改变的,并树立起一定会治愈的信心。一个气氛愉快,融洽的家庭、学校环境对患儿病情的好转有积极作用。
2.我先选择了杨主动和别人交流为目标行为。通过一段时间和他接触,我了解发现用斥责、罚站等惩罚手段收效不大,他比较喜欢表扬,因此实验中采取了正强化法。实验共分四个阶段:基线阶段——处理阶段——还原阶段——再处理阶段。
基线阶段。时间一周,只观察记录杨能俊主动和别人交流的行为次数,不给任何奖罚或任何暗示性语言。
处理阶段。时间一周,事前和家长、保育员讲清实验目的,具体程序,以及强化物的使用,并详细讲明提高该生主动和别人交流的次数为矫正的目标行为,不光记录行为发生次数,还要将结果告诉被试,同时给予口头和物质奖励。
还原阶段。时间一周,这一周不再将记录结果反馈给被试,没有任何奖罚。
再处理阶段。时间一周,继续观察记录,及时给予奖励。只不过较强化阶段时,出现双倍良好行为次数给予相同奖励。如:以前该生主动和别人沟通奖一块糖,现在要主动和别人交流2次,才能得到一块糖。
短短几个星期的行为矫正,杨能俊主动和别人交流,沟通的次数明显增多,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3、游戏治疗。
游戏是最适合儿童心理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丰富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良好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的最好活动形式。仅仅采用物质强化的方法来矫正杨积累多时的孤独症未免显得单调、乏味,因此,我还配合游戏治疗的方法,给杨能俊和别人交流创设条件,培养他遵守规则和与小朋友团结友爱等品质,改变行为杂乱冲动和不合群现象。例如,在玩娃娃的游戏时,杨能俊能模仿大人的姿态,将娃娃抱在怀里,拍拍、亲亲,和给娃娃“讲话”。先对娃娃发生兴趣,后将感情转移到父母身上。和小朋友一起玩,又产生了“同伴”作用,对增进他社会交往和重建合适行为将起重要作用。
经过行为矫正和游戏治疗,配合家校合作,杨的孤独倾向基本得到控制,并能主动和人交流,树立了积极参与活动的自信心,更使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