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症儿童的本质缺陷是社会性障碍,一切康复训练的重点、难点、核心、目标皆是促进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而孤独症儿童因为其先天遗传的原因,决定了其后天社会性发展的过程、速度和终级水平,与常态儿童既有相同,也有所区别。主要区别为:
第一,社会性来源于先天生物因素和后天教育因素,孤独症儿童因为生物因素的缺陷,决定了必须有十倍、甚至百倍于常态儿童的后天教育因素的补偿。
第二,先天遗传的缺陷,决定了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最终水平与常人有所差距,无论在情感、认知、动机或者行为方面,孤独症儿童最终会保留自己的特点。
第三,因为孤独症儿童的交往障碍、认知障碍、情绪障碍等,延长了其社会性教育历程,增加了其难度。
第四,正常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充分发挥着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表现出了主动性,而孤独症儿童恰好顽固拒绝社会化,使这一过程极其被动。
第五,社会性是在人际关系中发展起来的,正常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依托于家庭关系、同伴关系及社会关系中,而在孤独症儿童这里,同伴关系、社会关系基本无法发挥其作用,因而,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教育和发展主要依靠家庭关系。
自世界诊断首例孤独症以来,教育干预一直就是促进孤独症患者社会性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家长、教师、医生公认的唯一途径。从世界和我国的孤独症康复教育的历史和现实看,患者的康复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训练的质量,教育得当,患者成年以后有望达到社会生活自理,甚至有望实现社会生活自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