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闭症论坛-自闭症家长交流第一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85|回复: 0

自闭症儿童会有的社交方面的表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1 15: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眼对眼”的表现

1)“眼对眼”是社交的重要标志

人类社会交往,语言是重要的手段。除了口语交流外还可以通过手势,体态或眼神等形体语言来传递人们的思维和感情。其中眼睛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们常常描述:“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会说话的眼睛”,“欢快的目光”,“犀利的目光”,“会心的对视”等等,都形象地说明了眼睛是人们在交流中传达思维和感情信息的重要工具,或且说是最重要的形体语言。

2)自闭儿童“眼对眼”的表现

(1) 常常目光散视,茫茫然地不盯别人的眼睛,与人讲话时,目光不定。晃忽,似听非听,心不在焉。让人无法与他交流,互相沟通。

(2) 强迫性地让他抬头,对视眼睛时,常常违抗。表现为尖叫、哭闹、打人、抓人等行为的对抗情绪。

(3) 缺乏“眼对眼”是一种障碍,缺乏对眼凝视是自闭症社会性交往障碍十分重要的症状。可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在逐步建立感情,信任关系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眼对眼的训练。



2、感情交流的表现

1) 情感交流常常出现困难的表现

(1) 对父母和亲友没有感情上的依恋以及依恋关系;

(2) 不能与小朋友、伴玩者进行感情交流、孤独自乐,更不会扮演感情角色人物。;

(3) 对某些物品表现特别依恋和执著,大有“恋物不恋人”的感情;

(4) 对别人的感情,熟视无睹,不会察言观色;

(5) 自己的感情简单、贫乏,很少微笑。因此,难以发展和分化出友爱、友谊、同情、怜悯、悲伤、羞愧、悔恨这一类高级的社会化情感。

(6) 不受情绪感染,也不与别人,特别是父母和亲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家长对他的呵护,呕心沥血的养育以及不顾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上的负担,得不到孩子的理会。对家长的喜、怒、衰、乐也很少有反应,表现得极端冷漠。他们这种情感交流的障碍,足以使家长们切心痛绝感伤无比!

2) 情感交流上障碍的原因

(1)由于他们兴趣狭窄和奇特的偏好,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摆弄喜欢的个别物体上,无心与人们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2)他们的感知觉与普通孩子不同。对人的面部特征和表情的变化,感受不到兴趣,不能感染到其中的意义和作用。
别人的哭、笑、喜、怒、悲、痛等表情,他们不能理会,没有这些情感表示的感染力,所以表现出情感反应的冷漠和无视。

(3)没有通过与人的拥抱、抚摸、携手活动的体验和表达。无从感受情感,形成情感交流无根源的障碍。
没有父母的依恋和发展的依恋关系,就没有情感的基础和社会化情感交流的发展,自然不能与亲人、与社会产生感情共鸣。感情共鸣是高级情感产生的基础。没有感情的共鸣,各种高级情感交流的行为也就没有了。

(4) 由于身体发育的障碍,造成感觉的缺乏或迟钝
有的患儿身体变得僵硬,缺乏相应的依偎动作和兴奋、愉快情绪反应的机能。
有的患儿身体某些功能障碍,毫无生气,象木偶一样,情绪反应呆板、机械,没有灵气的活跃,造成情感的迟钝。


3、 玩伴与建立起伙伴关系
研究表明,儿童的心理健全发展有赖于两种基本的人际关系。一种是亲子的依恋关系,另一种是玩伴关系。
玩伴关系是儿童在游戏中形成的,来源于对自我认同和依恋关系的发展,是儿童社会人际交往活动的扩大。
1) 正常儿童玩伴关系

(1) 婴幼儿期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交行为,只有短暂的对视,相对笑一笑,抓摸对方身体。1岁以后,常常会争夺玩具。2岁以后开始有一些友好的交往。

(2) 社交相互作用特点的三个阶段

a) 第一阶段是以客体为中心的阶段,儿童的相互作用更多地集中在玩具或东西上,而不是儿童本身。如搭积木、拼装物件等。

b) 第二阶段是简单的相互作用期
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并试图去控制对方的行动,能简单扮演,形成伙伴关系(以 我为中心的行为)。如捉迷藏游戏等。

c) 第三阶段互补性的相互作用
能以轮流互惠性、按规则进行游戏。如轮流扮演“警察抓小偷”的警察和小偷的角色等。
  
(3)儿童通过玩游戏来扩大亲子之间存在的依恋关系发展友谊,建立起伙伴关系。通过游戏来模仿学习成人的行为,学习遵守行为规范,掌握社交技能,为将来充当社会角色作基础准备。
进入少年期以前,在社交场合具有明显的趋向性,与年龄相仿、兴趣相近的孩子,容易玩在一起,交上朋友成为伙伴。

2) 缺少玩伴和不会建立玩伴关系的自闭症儿童

(1) 独自玩耍,自己感刺激的个别东西,对玩具和小朋友的活动一概不感兴趣。

(2) 基本上不懂得玩,更不会结识玩伴。即使是小朋友邀请他玩,也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主动去参与别人的游戏活动。所以他们没有玩伴或缺少玩伴。

(3) 不去玩和缺少玩伴,就无法与小朋友建立相互作用的亲密关系,产生友谊的情感,与同伴建立起伙伴关系。

(4) 有时,对同伙、同龄人十分冷淡,对别人的友好打招呼,不做任何反应,甚至还会出现尖叫、发脾气等抗拒的行为,令小朋友不能与他们同玩、同乐。这样更使他们陷入无友、无伴的孤独状态。

3) 患儿不会交结玩伴并建立伙伴关系的原因

(1) 由于兴趣和行为模式的原因
他们在兴趣上的表现出异常的狭窄、乖僻、沉迷淘醉于个别奇特的物品上摆弄,而且仅是一种无目的、无意义、无情感的刺激活动。

他们独行自玩行为方式,铸定了不许改变,不容干扰的心理状态。

这两种的变态行为造成他们不会玩,不能与别人一起玩,和不能产生群体活动的互动互惠的作用以及确立感情的基础。

(2) 源于自幼缺乏依恋和依恋关系以及他们心理的需要

没有正常与强烈的亲子依恋关系,就不能在这感情的基础上去认识人际关系的乐趣、依赖和重要意义;进而去发展情感交流和社交能力。

自闭症儿童正是丧失了这种依恋关系的对象和能力所至的社交障碍,而表现出不能扮演“过家家”游戏中的模仿,不能对布娃娃表演出亲子的爱恋、亲切地谈话,用感情和动作去照顾它等。再进一步,也不能模仿大人们含有感情色彩的言行。对其他小朋友无法形成伙伴关系,友谊情感。

他们的全部的心理活动都沉浸在“自我世界”中,没有对外界的需求,在一个不能体会,没有情感的偏僻死角里自生自息,如同层层封压冰山的海水一样,毫无生机地蠕动。“孤独”或“自闭”也因此而得名。

4、对集体游戏的兴趣和反应

1) 正常儿童心理发展与反应
随着儿童社会化心理的发展,产生渴望参与社会活动的愿望,也产生了在从事社会活动中与同龄儿成群结伴的要求,形成了对集体游戏的兴趣与正确反应的条件基础。

(1) 游戏

由于儿童的年龄和认识发育的心理特点,产生了儿童特有的社交活动形式---游戏。

游戏是学龄前儿童的主导活动。随着年龄增长,从喜欢的单独游戏逐步发展到社会性程度比较高的,有组织有分工的合作游戏;从较为简单的想像性游戏发展到有创造性的游戏。

(2) 儿童游戏发展阶段
   
a)3岁以后,以创造性游戏为主,内容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如能用语言动作形象地表演开汽车、打针等),并具有明确的主题(活动题目明确),而且在游戏中充当角色。
   
b)4-5岁时,游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并有设想、计划和安排。有初步的克服困难、想办法的能力。
   
如,能让男孩当司机,用小凳当汽车,学习开车的动作。有指挥和创造能力的孩子组织某些小朋友扮演各种类型的乘客,撕些纸片当车票,让女孩子当售票员等。

游戏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在游戏中满足探索的需要,逐渐地学会与玩伴的谦让、友好、合作的心理,在集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并在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如何使用自己的行动与技能来充当好角色,如何去和别人进行协调,养成能在具体中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促进认知和社会化的更高水平的发展。

2) 自闭症儿童的核心症状是社交障碍

对集体游戏的反应:

(1) 一般停留在单独游戏的阶段,常常做些别人不能理解的动作,而且这些动作缺乏想象力,不赋予某种意义。

(2) 对合作游戏缺乏兴趣,没有能力。常常退缩或拒绝参与。

(3) 参与创造性游戏时,仅能充当被动角色,听别人指挥,扮演的角色形象无象征性的意义。

(4) 不会模仿别人的活动,搞自己一套的动作。不遵守游戏规则,随心所欲,不能与别人协调活动。



5、在幼儿园里的表现

1) 正常儿童在幼儿园里的表现

(1) 婴幼儿时期
婴幼儿是自我中心的,饿了,要吃;困了,要睡。想要什么马上就要得到,自控能力很差。
年龄稍大些,能逐渐懂得不能随心所欲,必须遵守一些规矩,在生活习惯上,也会按时起床,准时就寝,定时饮食等。

(2)3-4岁以后通过家长和老师的教育,逐渐能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明白哪些能做,不可以随意地侵犯别人的利益,不做集体、社会不充许做的事情。

通过奖赏、惩罚、讲道理等教育手段,能逐渐懂得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明白该做那些事,才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赏,做了那些事应当受批评。从而能自控自约自己的行为与做事。

儿童的自控能力的发展,就是意志发展的基础。
在幼儿园里,学习老师安排的课程,参加画画、唱歌、跳舞,多样形式的游戏,逐步获得知识技能,为进入小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自闭症儿童在幼儿园里的表现

(1)患儿进入幼儿园后,给教师的印象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对幼儿园的规矩、老师的要求,全不理会,我行我素。

如,听课时,常常离开坐位,独自做自己的动作,或跑出教室,无心听讲。

老师示教画画时,他们在纸上乱涂乱划或画自己习惯画的东西。

不理解老师传授的东西,学不会应有的知识与基本技能。

有的患儿多动不宁,有的好攻击。常无故打别人或打自己,无事恼惹,麻烦不断。

(2) 无道理可讲,不理解道德概念。对老师批评无动于衷,对老师的表扬也无领悦的体验。

(3) 在幼儿园里,无法用语言与老师和同学交谈,对周围环境和自己的要求也无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不会在回家后,把幼儿园里发生的事告诉父母。

6、学习、模仿

模仿是儿童行为和语言学习的基本形式之一。儿童的模仿技能主要在与人们交往中学得的。

模仿的方式,有选择性模仿和延缓性模仿两种。

选择性的模仿是指儿童对他人进行言行模仿时,有他们自己的选择性。不是对所有的言行进行简单机械地、全盘地照搬模仿,而是经过他们的选择和重新加工组合的。

延缓性模仿是指儿童看到别人的言行后,不是马上照着去做,而是留在记忆里,待到以后可能的环境中或活动中自然地运用。

1) 正常儿童的模仿

(1) 儿童模仿学习主要的途径是靠玩游戏形式习得的。
      
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他们学会基本交流的方式。发展观察能力以及模仿动作和表达能力。学习遵守规则、协调人际关系能力。促进语言的模仿表达,认知、情感和社交等各种行为能力的发展,为以后健康发育打好基础。

(2) 儿童对模仿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儿童喜欢与同伴玩游戏,出于模仿的好奇心,总想在活动中能学些什么。他们也十分向往成人的活动和行为,总想试着把看到的现象重新模仿出来,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和兴趣。

许多游戏带有主观想象性和随意创造性。在游戏中,他们可以任意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游戏的交流去仿效真实世界的事物和人情,得到自我的肯定和自信心的满足,那是儿童通过游戏以象征性的表达来满足自己的各种生理、心理需要和愿望。同时在游戏中,又培养了趣味性、成就感和自尊心。

(3) 模仿的方式和内容应适应于儿童的年龄段、具备的心智与行为能力。
     
a)2岁以前儿童,主要从动作中感觉,观察物体性质和自己身体动作所引起物体的变动。这时,可通过抓摸、拍打、丢抛物件的动作进行玩;
   
b)2-3岁是儿童感知运动阶段,通过玩弄有形的具体的物体来玩;

c)语言和想象力发展后,可以依靠想象或用物品代替游戏的对象进行玩。
     
d)以后可以通过假装、扮演等游戏方式进行玩,随着年龄增长,可以进行复杂性和综合社会化的游戏。

2) 自闭症儿童的模仿学习
     
自闭症儿童从对外界不感兴趣,很少注意观察,又有语言、表达和情感交流能力的障碍,所以不会模仿别人玩游戏,更不会玩扮演性、想象性的游戏。

他们一般不会模仿别人的言行,他们的模仿行为似乎停留在2岁以前的某个阶段的水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公共平台 :点击添加好友——查找公众号
自闭症咨询

无法注册请点击|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平台|法律顾问:段方磊|北京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2-24 00: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