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一般而言,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在三岁前就会表现出在语言、社会交往和行为习惯与正常儿童有很大差异;成年后往往在智力、感知、思维都有超出常人的表现,但却很难融入主流社会。学龄初期的孤独症儿童入校后,首先需要培养的就是与人交往的能力。如何为他们打开一扇与人交往的门?
一、爱其所爱,关注他所关注的。孤独症儿童都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他们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外部发生的一切。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活动或动作,对一般儿童喜欢的东西他们却很排斥,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这都让老师和家长很无奈。他们不肯走出来,那就只有我们走进去他们的世界看看。
二、获得认同,体验到与人交往的快乐。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孤独症儿童虽然多数时间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但潜意识里他们依然依赖于家长、老师和同学。在共同生活过程中各自个性彰显无疑,老师要引领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尽量克服自我中心化,控制冲动的情绪,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活动中来,往往他们固执焦虑的情绪也会在活动中得到宣泄。针对他们的认知特点避免单纯的说教,把活动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团结协作的情绪放到活动中,使其切身感受到协作活动过程所带来的快乐,感受到老师同学对他的赞许认同,体验到与他人交往的快乐。
三、增强注意力的培养,拓展儿童兴趣。孤独症儿童的内心有着与人分享的欲望,但缺乏正确表达方式,更不知如何引起他人的关注。在没有掌握正确表达之前,注意力的培养就是最大化让他表达,建立与他人分享的欲望。孤独症儿童并非没有有意注意,他们对喜欢的事物的注意时间有较强的耐久性,而且专注程度往往常人不及,应充分利用其兴趣去拓展其注意空间。
四、学校家庭共同参与,形成教育合力。对于孤独症儿童,他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家庭和学校。老师在学校训练和强化儿童的思维和行为,家长也一定要端正心态,正确引导孤独症儿童。老师要注重家校联系,经常向家长介绍一些科学训练方法,交流儿童情况,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努力及孩子的变化,形成指向一致的教育合力。家长要克服自身心理,正视现实,勇敢地把儿童带到社会大课堂,充分利用各种场景进行角色转换,鼓励他们多与人交流,及时为他们扫清心理阴影。
孤独症儿童与人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情,需要老师针对每个孩子的特殊性,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时机,通过系统的活动方案,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使教育过程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形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