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闭症论坛-自闭症家长交流第一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04|回复: 0

自闭症儿童应用行为分析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8 00: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塑造法
   
1.概念  使个体行为不断接近目标行为而最终做出这种目标行为的过程,即建立当前儿童尚未作出的目标行为。

   
例1:儿童学走路  从独立走一步或两步距离开始,重复多次训练,并对每一次正确完成的迈步给予正性强化。然后停止强化,增加到走三步或走四步距离方予强化。依此五步、六步、七步……逐步增加行走的步子,最终使儿童掌握能独立行走一定距离的动作技能。

   
例2:穿小孔珠  先以大孔珠和胶管开始,逐渐按儿童表现更改木珠和穿线,直至他学会用线穿小孔珠的目标行为。

   
2.实施步骤和原则

   
(1)选择一个合适的起点行为(找出儿童已经具有的某个接近目标的行为作为起点行为)。

   
(2)选择塑造步骤(要考虑进度及儿童的能力)。

   
(3)在每个起始反应发生时应立即强化,但同.时应注意避免过度强化。

   
(4)实施中必须观察儿童反应,及时调整不顺利的塑造程序。

   
(5)避免对“辅助”产生依赖,协调好实施程序,防止儿童产生挫折感。

   
二、连锁法

   
1.概念  是将一个目标行为依进行时的先后顺序分成一连串的步骤教授的过程。借助“连锁”原理来训练比较复杂的系列行为动作和生活技能。可分为“顺向连锁”和“逆向连锁”。

2.实施步骤和原则
(1)分解的各个环节要足够简单,使儿童较容易学会掌握。
   
(2)确定儿童对上一步骤完全掌握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3)充分使用强化物使训练更有效。

   
(4)尽快减少每一步训练中的额外帮助。

   
(5)有些技能不适宜“逆向连锁法”,如“骑自行车”、“洗手”等。

   
三、泛化

   
泛化也称类化,指把在某一种情境下教过的行为转移到另一种情境去的能力。在训练情境之外,当有相关刺激出现时,也可以产生在训练情境中出现的反应。通常分为刺激的泛化和反应的泛化两种。

   
1.刺激的泛化  是指儿童能对不同的刺激做出相同的行为反应。

   
2.反应的泛化  指儿童对同一指令领会其意义而作出稍有不同的行为反应。

   
例1:如教会儿童认识绿色后,他在生活中能够认出不同物品上具有的绿色来。

   
例2:当孩子碰到坏人后,大人应教会他尽快跑开,或即刻报警,或大叫喊人、吓唬坏人等。

   
3.运用方法与策略

   
(1)在不同的环境中去训练,可稍增减些内容或变更一下训练方式。将各种相关情境纳入训练中。

   
(2)将训练和泛化情境中的刺激物共同化。

   
(3)对已掌握的技能可稍微改变刺激的方式。

   
(4)教给一些功能相当的反应。

   
(5)充分应用自然出现的指令和强化物。采用一些活泼有吸引力的方法,如唱歌、集体游戏。

   
(6)应用间歇性强化对行为促进泛化。

   
(7)纳入自我产生的泛化媒介(由儿童保持和传送的刺激,当媒介存在时,儿童的行为反应可以泛化到训练情境之外)。一些自我指导、自我记录(笔记)等任何可以在目标情境中提示适应行为的方法都可以作为泛化媒介。

   
4.泛化的意义  泛化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现象,人类很多行为都是通过泛化学来的。而孤独症儿童却难以将习得的技能泛化到不同环境当中去。因此要求训练者必须富有创造性地教他们如何去泛化,教会儿童在不同情境中与不同的人们合作时能具有灵活性,帮助孩子在变化的环境中会运用学到的技能。

   
四、分化

   
由于分化的存在,使人们认识事物或对外界的反应更准确,使人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培养孩子行为中,很多情况下是把泛化和分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用的。

   
例:当孩子独自在家时,有人敲门或按门铃孩子就去开门(这是泛化)。通过以后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孩子只会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开门,其他陌生人或非亲关系的人不给开门(这就是分化)。

   
五、巩固(维持)

   
巩固是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保证新学到的行为持续下去。巩固训练能使孤独症儿童逐步自立,是他们未来生活的关键环节。巩固法的运用主要作用是:

   
1.缩小“课内”和“课外”的差别  将学校与其他环境的转换做在“不知不觉”中。就是说将学校的氛围扩展到任何地方,使得孩子弄不清楚什么时候放学了。做到这一点的最好办法是:培训家长或者身边其他重要的大人,使他们成为老师,这样孩子就没有“空白”,没有“假期”,他的亚教育环境与教育环境就没有区别了。

2.强化方案“正常化”  对孩子的强化方式(强化频率、强化物)要逐渐转换为在普通环境中常有的形式,具体可以体现在:
   
(1)逐渐减小强化方案的固定性,实行一个灵活多变的方案。即让孩子习惯不是所有的正确反应都要被强化。

   
(2)逐渐使用次级强化(拥抱、握手、象征性夸奖)代替初级强化(食物等)。尽管初级强化物在训练新技能时很有效,但他们未必适合所有的环境,容易产生过度强化,并且对年龄较大的孩子也不太有吸引力。

   
(3)使用孩子在自然环境中也能得到的强化物。训练中心里教师的表演性,夸张的强化方式在学校里一般没有,而学校式的强化诸如分数或代币(红旗、五角星等),在校外一般也没有,因此在训练中要注意尽量将你的强化方式和强化物“正常化”。

   
3.将已经学习的技能与新的技能连接起来  教孩子学习新课题时能够利用他已经学会的技能,这样新旧两个均能得到强化。

   
4.学会功能性(实用的)行为  训练孩子学习一些他可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好处(强化)的行为,如一些语言表达、玩耍活动和自我帮助等。即使让他学了很多没有实用功能的渊博知识,也不会在外面的环境中得到强化巩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公共平台 :点击添加好友——查找公众号
自闭症咨询

无法注册请点击|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平台|法律顾问:段方磊|北京自闭症论坛

GMT+8, 2025-1-12 17: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