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重复指令。
在给孩子下达指令之后,若孩子不做反应,听而不闻,家长会反复发,且常常语气越来越严厉,音调越来越高,或者加上了其他谴责孩子的“废话”。
后果:孩子对他人的语言和社交信号不敏感,“越来越不听话”
对策:记住只有两次机会,第一次不反映或错误反应,第二次要辅助他做对。
2,把强化物当作引诱物。
拿着食品来启动训练,通过食品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孩子完成任务之后,强调的也是那些奖品,而忘了把训练项目放在重点位置上。
结果:孩子会讨价还价了,“记吃不记事”。
对策:强化物越意外越有好处,越有利于撤出,可以用语言强调刚完成的任务。
3,不及时辅助。
高估孩子的能力,以考代教,在孩子失败的情况下,依然坚持重复下令,盼望孩子能够重新完成,或者自认为孩子曾经掌握的,认定他理当会做。
结果:孩子屡屡受挫,迷茫甚至愤怒,觉得”训练就是为难我“。
对策:孩子是教出来的不是考出来的。孩子要是都会了那还考什么?即使复习,如果失败,不要犹豫,立刻启动校正辅助程序,讲“无错误教学”。
4,无意中对负面行为的强化
往往在孩子出问题行为的时候,家长的表情特别丰富,语音语调变化明显。反而,孩子在乖乖的时候,家长却缺乏夸赞表情和语言,有也是却流于形式,一点儿都不丰富。
结果:家长的面目狰狞对孩子来说常很具有观赏性,"会哭得孩子有奶吃"。
对策:干预的重点在于教学正确的行为,而哭闹也好刻版行为也好,都不做为关注的重点,简单制止足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