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闭症论坛-自闭症家长交流第一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58|回复: 1

我们要变成专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4 08: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命题好像有点矫情,怎么可能人人都变专家呢?
先来看看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吧,“我的孩子不对视”,“我的孩子没有主动语言”,“我的孩子不理睬别人”,“我的孩子不知道危险”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问题我们总是能在网上或者其他地方找到专业或者不太专业的各种回答。有趣的是,针对同一个情况,同样的一个方法或者“技巧”,对这个孩子效果很好,而对那个却没什么反应或者收效甚微。
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自闭症孩子的个体差异很大,每个孩子在各个领域发展的水平也差别很大,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也有很大差别。
比如说,“叫名字没有反应”这个情况,完全没有语言的当然不会应答,有瞬间语言的不一定会应答,语言“很好”的也可能不应答。比如说在网上,某个人提出这个问题,再有经验的老师也无法一下子回答。因为老师不了解这个孩子的综合情况,他无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当然他也就不可能知道用哪种方式进行干预是适合这个孩子的。
孩子一种能力的出现时需要很多能力的发展支撑的。举个例子,俗话说“三翻六坐九爬”,大致是说婴儿三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起来,九个月会爬行。虽然不一定准确,但是说明了一个重要的规律,试想不会翻身怎么可能会坐,不会坐怎么会爬。再举个例子,用初三的课程要求和进度去要求三年级的孩子显然是不对的。
因此,如果不知道孩子的各个领域比如语言、认知、运动、情感等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是无法给孩子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的,而没有科学、客观的认识就给孩子进行的干预,其效果可想而知。
再比如某个自闭症孩子已经十四岁了,但是他只有五岁的语言能力、六岁的认知能力、三岁的情感辨识能力,问题是家长怎么才能知道孩子到底是什么水平呢?
最直接的方法,是到三级甲等以上资质的医院儿保科给孩子去做专业的测评。可是自闭症的孩子又不配合,在这种情况下专业测评好像也未见的更客观。还有个办法,各省级的师范大学一般都有特殊教育系或特教学院,到那里去也可能会得到类似的帮助,不过由于各地院校的专业侧重不同,可能我们仍然得不到满意的评估,而且不配合的问题依然存在。
那怎么办?
回到我们的题目,我们要变成专家。
变成专家?说得轻巧,我又不是学心理学的,我也不是学教育的,我也没有时间系统的学,再说,怎么学?到哪学?
我们不是要做到处讲课的专家,我们不是要做夸夸其谈的专家,我们更不是要做通过了什么专业资格证书考试而被谁认可的专家,我们是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对儿童发育发展的过程进行最起码的了解,然后对照自己的孩子,这样,我们就有会一个大致的概念,孩子在各个领域里的真实水平就可以有相对客观的掌握。几十年来,儿童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专业明确研究资料充沛的科学。各省级书城都能找到这样的参考书,或者各师范大学的专业书店也都能找到这类的参考书。在各地师大特教专业老师、或者三级甲等医院儿童发育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大家就可以大致了解:比如语言发展,几个月会发什么音、几岁应该了解人称代词,什么时候会建立数字概念,什么时候会有什么水平的焦虑和正常的情绪表达等等。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找一本幼儿园教师用书,了解一下幼儿园对入园孩子的要求,对照一下,就可以知道我们孩子的差距了。这些概念是指所谓正常孩子的。可是如果连正常孩子的发展过程都不了解,那么有特殊需要的我们的孩子的发展过程我们又从何了解呢?
对孩子的发展发育过程有所了解了,也了解了自己孩子的基本情况了,可以开始干预了吧?且慢,我们还要了解自闭症,和自闭症认知的规律和特点,还要了解针对自闭症特点的特殊手段,也就是大家常常说的“技巧”。
很多问题寻找的答案其实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心态,一个“不好”的行为是否应该纠正、如何纠正,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比如很让人头痛的“尖叫”或者发“怪声音”,为什么尖叫,在什么情况下尖叫,尖叫表达的是高兴还是发脾气?有的孩子是不耐烦的时候尖叫的,有的是光火的时候尖叫的,有的是开心的时候尖叫的,经常听到的说法是“无缘无故”或者“莫名其妙”就叫起来了。我们只要仔细观察都会发现,基本上没有“无缘无故”或者“莫名其妙”,一定有诱因。问题是即使发现了诱因,如何干预,怎样选择干预的时机呢?一般来说,人会用各种方法或者特定动作来缓解焦虑或者释放压力。举个不甚贴切的例子,有些抽烟的人在一些特定环境下烟会抽得比平常凶,除了尼古丁的成瘾作用,心理作用是很大的因素。某个人说我写作的时候烟抽得比较多,那是因为烟草能激发灵感,还能在熬夜时驱赶困倦。这是自欺欺人的扯淡,实际上是因为江郎才尽的窘迫或者交稿的压力使他烦躁焦虑,他完全是用抽烟来缓解压力、平复情绪的。这样就可以解释那些根本不抽烟的人照样可以熬夜写作了。这样尝试用其他的方法替换的抽烟这一行为,如果同样可以起到缓解焦虑的作用,那么其他的方法就是可行的,一段时间以后,抽烟这一行为就可以被替代了。同理,仔细观察尖叫的诱因,了解尖叫的内容和起到的作用,就有可能找到替换或者说纠正这一行为的方法了。如何做到这些,没有专业和深入的学习,没有超出常人的耐心,行吗?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孩子的某一个行为在训练机构已经得到了纠正,但回家后不久又出现了。除了孩子的确会出现反复以外,更多的原因是有些家长由于不了解相关的知识,或者没有认识到正确坚持的意义,没有把这种训练坚持下去。
有的家长积极地去听各种讲座,可是一旦觉得讲座专业性太强或者理论“太多”就不耐烦了,总想找到“一招制敌”办法或者干脆幻想遇到什么“高级老师”有魔力般的手段将孩子的各种问题一劳永逸的解决。然而残酷的事实是,这两样都是不存在的。我们许多家长本身的学历都很高,很多人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出类拔萃的,但是请问有几个人能回答这样的问题:您是怎么知道一加一等于二的?您是什么时候知道一加一等于二的?一般的感冒发烧我们会去吃点感冒药,这是生活常识,但是仅凭这样的常识,您敢去做医生给人看病吗?真的医生是要经过至少七八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并且通过了无数的考试才有处方权的啊!所以相关的专业理论的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1993年田惠平老师在北京创建“星星雨”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孤独症儿童现在变成了自闭症青年。而自理能力、发展水平等等,差距就太大了。“好的”,钢琴有过九级十级的,有在帮助下做简单工作的,甚至还有上大学的,更多的是在诸如“阳光之家”里面的。还有“差的”,在这就不忍心报告了,比如被锁在家里的、被吃安眠药的等等。可以看到,凡是发展水平比较好的,除了误诊等客观因素以外,无一不是家长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才达到的。而有的家长也付出了同样的代价却效果平平。除了孩子的个体差异的因素以外,家长的平和进取的心态,和谐快乐的家庭氛围、特别是是否掌握科学的教养方式成为最核心的原因。
回到我们前面那个“不应答”的例子。一般人教孩子答应人叫,无非这样:家长说“小宝啊,妈妈叫你要答应哦!”,然后叫“小宝!”接着和孩子说“小宝你说“哎!””,可是我们的孩子对这样的方式很多是根本不理睬的,无论你教他多少遍他都无动于衷。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自闭症孩子不知道你在要求他,而是他不理解你要他做的是什么!我们知道自闭症是接受外界信息的通道出了问题,你说那么多字的话,他不知道该模仿哪一个字。应该用最直接的方法,妈妈叫“小宝!”,爸爸在孩子身后替他回答“哎!”(此处语气要夸张)!孩子一旦模仿了这个简单的发音“哎!”或类似的发音“a”,家长应该立即予以表扬,直接的表扬,比如把一片什么他爱吃的东西给他吃。许多家长都知道,这叫正强化。可是情况总是千差万别的,有模仿能力的模仿了,没有模仿能力的怎么办呢?完全不会说话的又怎么办呢?要求降低!只要家长叫他了以后,把他的小脸捧着对着妈妈看一眼,或者小脑袋向妈妈这边转过来一下也行。这也是他对你的回应啊!技巧在这里:你要把准备的强化物先藏起来,一定要他做了才拿出来!很多家长是这样做的,拿着一个孩子爱吃的什么东东先在孩子眼前一晃,然后说“宝宝,你要和妈妈配合了就给你吃啊!”,完了,孩子一看见他想要的好吃的,你说的话就完全没有意义了,他会立刻跟你要,你不给,那就闹,如此反复n次,直到双方的情绪被破坏,你的所谓训练也就泡汤啦!
一定要孩子建立这样的因果逻辑概念:他得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是用“好”的行为“换”来的。如果他的逻辑是要有就有,而哭闹、发脾气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那你就被他牵着鼻子走吧,那就不是你引导孩子,而是孩子引导你了。这些情况往往见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可是大一点的呢,为什么很多大一点的孩子一到便利店会拿起好吃的就走,家长会完全无能为力呢?因为无数次的“成功案例”告诉孩子,这样做是可以的,不给的话只需程度不同的哭闹即可!在这里要强调一点,我们坚决反对“打孩子”,甚至反对厉声呵斥。除了拒绝暴力的原因以外,大多数“打孩子”的发生,实际上不是孩子“错”该挨打,而是家长自己在发泄情绪,更不用说很多人是边打边骂。有的妈妈甚至还会就此哭起来。孩子会立刻因此紧张起来,并且立刻处于更加混乱的状态。要知道有各种发展障碍的孩子本身接受能力就不好,这种方式不但起不到“惩戒”的作用,还会把孩子搞糊涂,因为他不知道他为什么挨打。有的家长还会在打孩子或者训斥孩子时“翻老账”,这更是愚蠢透顶的。孩子出现自伤或者其他不好的、或者威胁自身或他人安全的行为时,要立即制止,并且立即告诉他正确的解决方式同时立即示范给他。语气是缓和的,但态度和动作是坚决的。无论他怎么抗拒和哭闹,都不要妥协。《海洋天堂》里大福要玩人家演出要用的球,不给就发了很大的脾气,甚至咬了爸爸,李连杰硬忍着,但最终并没有把球给他啊。(其实不对,应该摆脱这个伤害动作,他要是咬的是别人怎么办)试想大福要是自伤呢,毫无疑问,按住他,抱住他,可以在这同时用和缓的语气安慰他,逐渐平复他的情绪(李连杰就是这么做的),但就是不能把球给他!
上面举的例子一个是说训练要有技巧,一个是说必须把握的原则。实际生活中类似的场景,不同的变化会有很多,家长们如何把握这个最难的“变化”呢?
这只是说年龄较小的孩子啊,大一些的,力量可能更大,闹起来可能更激烈的,或者程度更好的,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我们就更需要好好学习啦!
所以我们要变成专家。
发表于 2011-10-24 14: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_12143097770863278480_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公共平台 :点击添加好友——查找公众号
自闭症咨询

无法注册请点击|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平台|法律顾问:段方磊|北京自闭症论坛

GMT+8, 2025-1-23 07: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