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23 02: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我的确认
在三岁之前,孩子在父母不在自己身边时立即感到焦虑和被遗弃的恐惧。现在,大约在三、四岁左右,孩子的空间活动能力不断地增强了,以及父母不在他的身边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
但他仍像以前一样,需要安全感。于是他就开始将父母的形象装进自己的头脑里,以便使自己在离开父母身边时仍然保持与他们的精神联系,保持着心理上的安全感,就象我们把自己的亲人的相片装在钱包里,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看一样。
由于孩子开始把自己从精神上与父母开始区分开来,换句话说,就是开始独立了,他立即面临的一个任务就是需要逐步地建立起一个关于自己的内心形象,即我是谁?孩子是通过游戏来完成这一任务的。他们装扮成各种动物、人物、卡通角色,等等,来尝试自己是谁,自己不是谁?自己与其他人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最终,各种动物、人物和卡通角色的特点经过自己的认同后组合成一个独特的个性特点固定下来。孩子在扮演聪明的小白羊、凶狠的大灰狼、可爱的小兔乖乖、狡猾的狼外婆、以及官兵捉强盗......到近年来孩子们喜爱的美少女战士和灌篮高手、忍者龟......等各种角色中寻找自我,形成自我。这是的孩子表现为非常地注意父母对自己所扮演的各种游戏角色的反应,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并强烈地希望和要求自己的父母与自己一起来玩游戏。
在孩子的这一成长阶段,父母与孩子共同游戏,以及对孩子的游戏角色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家长的反应决定了孩子将来的性格形成。明智的父母鼓励孩子尝试各种各样的游戏角色,对孩子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表现出来不同的行为和性格都给予积极的反应:“小白兔,你跳的真好看!”“大灰狼没有吃到小白兔,现在一定饿了,快来吃饭!”当孩子的角色扮演得到父母的积极反应,他会继续尝试其他的角色来看看父母的反应。父母应该说:“你不但是漂亮的美少女战士,而且是勇敢的忍者龟。”如果孩子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有足够的角色和模型供他选择,而且他的选择都得到父母的积极反应和肯定,他就会将在各种角色中汲取营养,集各种特点为一身,形成一个非常丰富和高度个性化的独特人格。这时,父母应对于孩子的各种角色认同都给予积极的反应,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有选择的评价、批评,忽视或者禁止和惩罚孩子的各种尝试。
儿童:对羞辱的恐惧
然而,大部分的父母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方法是有问题的。他们由于自己性格和价值观的局限,总是希望让孩子成为自己头脑中理想的,或希望的样子,因此往往对孩子包括游戏方式,在角色扮演中的行为,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性格特点以及行为特点进行不同的反应,有的赞同和夸奖,有的批评或忽视,甚至打骂和惩罚,用这种方法来塑造孩子。这样,孩子的人格就被按照父母的意愿来扭曲形成了。我们现在有时可以在市场上买到方形的苹果或葫芦型的西瓜,非常有趣,自然价格也要贵出许多。据说这些瓜果师在他们还没有长成前就涛在各种方形或葫芦型的模型中,于是这些瓜果就会按照模型所规定的形状生长起来。这种方法固然很有趣,但是把自己的孩子塑造成方形的苹果可就不是那么有趣的事情了。
很多父母,他们虽然在孩子的依恋期和探索期都能较好的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但是对于孩子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自我的诞生”并不欢迎,孩子的这种自我形成使他们感到了不安,因为这些可能不符和某些社会文化的偏见,或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期待。我们中国人历来讲究对孩子的“家教”,于是他们对那些孩子表现出来的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和要求的行为特点和性格特点给予批评、拒绝、压制或惩罚:“女孩子不要那么疯,丑死了!”“这些东西是女孩子玩的,你是男孩子,羞死了!”“不要这么闹,静静地坐在那儿才是好孩子,”好孩子应该这样,好孩子应该那样......。于是,孩子的人格就分裂成了两部分:一个是受到父母和社会赞同和强化的部分,所谓光明面的部分,另一个是受到父母和社会否定因而被压抑下去的部分,所谓“阴暗面”的部分。从此,孩子形成一个单一的,片面的人格,不再是一个拥有完整的自我的人。孩子会本能地对自己的“阴暗面”感到羞耻,甚至否定了它的存在。孩子将自己分裂成了“好的”和“坏的”,他会努力地压抑自己的所谓“坏的”一面,表现自己的所谓“好的”一面,并将它作为自己唯一的自我形象固定下来。他总是在努力地控制自己,控制他的自然的人性中被否定和压抑下去的部分不要“?露”出来,以免受到羞辱。
成年:古板的人格
刻板的儿童到了成年之后即可能形成古板的人格,这种人性格固执,通常自我中心,缺乏灵活性,较少有感情的自然流露和缺乏同情心。他以自己的“精确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性思维”以及高度的理智为骄傲,而以流露内心情感为耻。因为这种人格较适于技术工作,显得比较冷静、理智、工作认真、一丝不苟、计划性强,在社会的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常常事业成功,是公司或机构中的高层管理者或技术骨干。他们的这些性格特点也往往吸引了很多那些性格上较为感性、不理智、依赖性强的异性。但是一旦组成家庭,这些性格特征就成为配偶痛苦的源泉。他们也往往会选择一个与他性格相反的异性作为配偶,因为她的身上具有自己失去的那些人格特点,只有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才会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完整,即我们常说的“性格互补”。可是不幸的是,要不了很久,他就会开始不断地挑剔对方的毛病,正如他的父母当年对自己一样。,不能忍受对方身上的自然的、自发的和任何看起来“不符合理性”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一切事情都应该是预先设计和计划好的,因此常常指责配偶:“头脑不清楚”,“自己都不知自己想要什么。”“好好想想再说。” 他们视配偶为自己的支配对象。 他们通常情感冷漠,甚至不近人情。
他们最怕丢脸,过分强调自我控制,认为做人不要随心所欲,要有理性。他们把真正的自我深深地藏起来,于是显得很有城府。在婚姻中他们控制欲很强,固执己见,并喜欢用冷漠来惩罚对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