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ABA与发育障碍
ABA是英文Applied Behavior Analyses(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缩写,也被称为“行为训练法”,是一种常被用来对有发育障碍(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简称为DD)的儿童进行早期行为干预与训练的操作性方法体系。“发育障碍”是国际上相对于“肢体障碍”而做的一种常见的分类性称谓。孤独症属于发育障碍类疾病中的一种。
二.ABA与洛瓦斯
1962年美国UCLA大学心理系的洛瓦斯(Ivar Lovaas)教授,在全世界率先开始使用ABA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早期训练,他及他的实验小组的研究报告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研究证明,采用ABA方法对幼年的孤独症患者进行干预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他们的症状,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从而为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潜力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三.ABA的发展
从1962年至今,不仅洛瓦斯教授和他的同事对该研究项目一直进行着追踪报告,并且已在全世界的特殊教育领域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研究者和工作者队伍。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开设有ABA的专业和研究生科目,许多特殊教育机构要求其发育障碍学生的教师应以ABA为基本功,这就使得ABA作为一种应用型学科在方法体系和临床实践上得以长足的发展。
尽管在ABA发展的几十年当中,它一直是受到争议最多的一种方法,但毫无疑问的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哪一种方法能够象ABA那样通过有效的解决孤独症儿童及其他发育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从而达到减轻症状的效果。加之ABA在临床的实践操作上已形成一整套结构化的方法体系:无论是个案行为状态的观察与记录、患儿能力结构的划分与测试、IEP(个别训练计划)的制定与操作、训练者的操作规范与原则、训练课程的内容结构与设计以及训练计划执行效果的评估与反馈;还是在专业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上都形成了基本的规范与标准,ABA至今仍被大多数的孤独症专业人员所认可,也包括许多得益于ABA而成长的孤独症儿童的家长。
四.ABA的基本原理
行为学和刺激--反应理论
行为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反应的结果,即来自外部的刺激是个人行为的
重要诱因。所以行为是一种后天习得的现象。
1. 行为改变原理
通过改变外部诱因(刺激)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即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因而
也是可塑的。
2. 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问题
所有发育障碍类儿童都表现出显著的行为问题。而以社会交往障碍为主要特
征的孤独症儿童,在社会生活中(如:学习活动中)首先遇到的困难(对于儿童或对于他人都是如此),就是无法做出正确(所期望)的行为反应,更多的却是出现与所期望的反应相反的举动。如:发脾气(自伤、攻击性、破坏性)、过于刻板、没有好奇心和好胜心以及缺乏应有的注意力等,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社会交往活动。因此要促进孤独症儿童的发展,就必须减少和消除的他们的问题行为。
3. 行为改变的根本原则
塑造适应性行为与减少/消除问题行为并举,而且以行为塑造为主题。即教
育者/训练者不是只将注意力放在纠正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上(即不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行为的能力和愿望(即应该做什么)。
4. ABA与DTT
ABA的操作依据一个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方法体系---行为改变技术,其核心是DTT (Discrete Trial Teaching ) 教学法(我们将它称为“回合教学法”-----文作者)。DTT是ABA重要的,也是最具特色的教学技巧。它是一个包含五个基本概念的教学程序,被视做ABA教师的基本功。
6.行为改变技术的关键词
【DTT五元素】(5 components of DTT)、【原始基线】(baseline)、【强化】(reinforcement)、【强化物】(reinforcers)、【强化的频率】(frequency of reinforcement)、【辅助】(prompt)、【辅助的消失】(prompt fading)、【塑造法】(shaping)【连环法】(chaining)、【泛化】(generalization)和【巩固】(maintenance)等。
五.ABA的特点:
1.方法结构化;
2.教学系统化;
3.操作目标化
4. 非专业人员可以学会
5.实践性
第四个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看似一套一套的ABA实际上并不是象牙塔里的艺术品,其操作过程由于条规明确而使人感到有章可循,因而极具“平民化”色彩。这就是它容易为学校老师和家长学会并应用的原因。
实践性是指,学习ABA不能只是通过书本掌握有关理论原则。理论学习是不可缺少的,但学习者必须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个案操作经历。只要能在实际操作中准确把握ABA的原则和技巧,它对提高孤独症儿童的交往能力,减轻症状有很好的效果。这一点已被40年的临床实践所证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