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闭症论坛-自闭症家长交流第一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15|回复: 2

打破对「行为改变技术」与「应用行为分析」的迷思(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0 00: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国外,「应用行为分析」(ABA)已有四十多年研究历史,也已研究出两百多种教学方法。许多学术单位和教育组织都认为ABA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接受长期且密集的ABA训练后,孩子的发展会有全方面的提升,其中又以自闭及发展迟缓的孩子的效果最为显著。因此,许多国外学校已广泛采用ABA,将其列入协助学生学习的中心理论,在心理、职能、物理、语言及音乐治疗等专业领域里,也将ABA的相关理论应用于实务之中。


遗憾的是,在台湾,在许多家长甚或教育界里口耳相传了不少关于ABA的迷思,例如:ABA会把孩子训练成机器人;ABA只做一对一个别教学;ABA只适合应用于重症儿童;ABA只用食物来奖励孩子;ABA造成孩子过度依赖增强物,无法戒除......


这几年与家长接触的过程中,我常听到类似上述的说法或观念,除了花时间与这些家长沟通,提供更新、更正确的观念外,我不禁好奇:这种种迷思究竟从何而来?而接受这些观念的家长甚或教育工作者,对ABA的了解又有多少?渐渐的,我发现形成这些迷思的原因何在。



※迷思从何而来?


首先,对ABA抱持误会或偏颇观念的家长,大多数都不曾真正接触或深入了解ABA。由于台湾较缺乏ABA工作者完整且专业的训练管道,有些工作人员只参加过类似的演讲或研习,就误以为已了解ABA理论并投入行为治疗工作,导致成果不如预期,甚至带来不好的影响,因而造成家长对ABA的误解,经过口耳相传的结果,许多家长接收到的ABA讯息既不完整也不够专业。


其次,目前许多大学课程仍沿用「行为改变技术」的旧观念,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投入教学工作后,如果没有其他机会接触新的概念,无法理解「行为改变技术」并不等于「应用行为分析」,当然也只能沿用原来的教学观念或教学方式,甚至影响未来接受ABA时的态度。

为了让大家更了解ABA,不致于因误解而错失孩子学习的黄金时间,我认为有必要让更多人进一步认识「行为改变技术」与「应用行为分析」的差异。


所谓的「行为改变技术」,比较着重于行为发生后的处理,例如:当孩子打人时给予惩罚,在孩子学会说话时给予奖赏。在「行为改变技术」的传统观念里,「行为」一词范围较小,大部分较强调负面行为,例如:自我刺激、攻击性、不顺从老师、自残......等,因而许多人认为「行为改变技术」只能处理负面的行为;也因为「行为改变技术」在观念上比较强调行为后果,让很多老师误以为ABA只有惩罚或奖赏,甚至连治疗师也有这样的迷思。


※ABA是什么?


ABA(应用行为分析)不只是处理行为的结果,更在意对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例如:小朋友大哭大闹时,「行为改变技术」以不理会或忽略来处理,ABA则以持续的观察来了解小朋友为何而哭,以便未来能事先预防或加以改善。


ABA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必有其动机,ABA的主要概念就是找出行为背后的意义,藉由经研究与科学检验的教学策略,找出另一种替代行为来取代负面行为。面对负面行为时,如果只要求减少负面行为的发生,却未找出其背后的动机,往往只是治标而不治本。例如有人习惯咬指甲,如果不找出造成咬指甲的原因,只一味要求他不准再这么做,那么他可能只是将咬指甲换成抖脚,但若仔细观察后发现他在紧张时才会咬指甲,那么就能以其他方式来协助他在紧张时处理情绪,减少咬指甲的行为再发生。


就照顾面向而言,ABA关照的不仅止于单方面减少负面行为,同时希望能预防相同的负面行为再度发生,例如适应不良、妨碍学习或日常生活的行为,或在生活中因很少获得鼓励或赞许而造成的偏差行为,包括上面曾提到的:自我刺激、固着性、过动、言语或肢体暴力、不顺从指令......等,让个体能更适应环境,更为社会所接受。


处理负面行为后,ABA将进一步协助个体增加有意义的正面行为,让个人更独立、拥有品质更好的生活,与周遭环境有更正面的互动,例如:协助孩子在训练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交谈、理解并回应别人的感受与想法、掌握认知技巧、学习选择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并能独立参与活动......等。


※ABA做些什么?


ABA在美国已广泛运用,主要因为它有以下几大特色:


一、ABA采用「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并不代表ABA只提供一对一教学,和IEP(个别化教育计画)也不同;ABA的个别化教学是有策略且经过设计的课程来进行的,IEP则只是订出目标,缺乏教学策略。

在ABA的教学策略里,老师会根据每个孩子的学习状况、学习经验、长处与弱点、行为动机、吸收能力等,量身打造合适的个别配套训练计画。一九九四年,哥伦比亚大学的格瑞尔教授(Greer)提出以语言行为模式来辨别孩子的阶段能力,区分为以下四种,做为课程设计的指标:
1. 听者(Pre-listener / Listener):加强听的理解力,模仿动作或说话。
2. 讲者(Speaker):练习说更长、更丰富的句型,然后在社交情境中能针对主题维持交谈。
3. 读者与写者(Reader / Writer):加强阅读的理解力,练习写出文章,并以明确的描述让读者明了其中想表达的意涵,达到和别人互动的效果。
4. 自我检核(Self-editor):让孩子能自我检核与纠正,并因而解决问题。
上面四种区分方式中,读者与写者的角色其实相当于听者与讲者的关系,重点都在于「沟通」,藉由这样的训练,能将训练延伸至生活中的不同面向。



二、分析与记录的重要:

在ABA中,所有行为的定义都很明确,因此每个行为发生的频率、长短、速度......等都能记录与量化,之后才能进行分析。分析是最重要的基础,记录的好处则可帮助教师客观掌握孩子当下的情况,确认教学策略是否合适或有效。
教师在课堂上详实记录每个目标行为的达成情况后会逐一分析,若孩子已达成特定目标,可及时为孩子订定新的目标,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地成长,以免错过学习契机。若孩子没有进步,则需找出学习有障碍的地方,分析背后的原因,再配合孩子的情况更换教学策略。例如:若是动机不够,则为他营造动机;若是目标太难达成,则将目标分解成几个小步骤,逐一练习,直到精熟为止;若是孩子无法理解,则加强理解能力,或以图片、肢体来做提示。


ABA的所有教学策略都经过研究与科学检验,而不只是以个人经验或习惯来教导孩子,毕竟每个孩子都不同,曾经有效的方式未必适用于每个孩子。有位老师曾将哭闹的孩子隔离在黑暗房间让孩子冷静,这方法对这个孩子产生了效果,于是当他后来在课堂上遇到另一个孩子有相同行为时,再度沿用了相同的处理方式,这个方式不但没有效果,结果却造成孩子恐惧黑暗的后遗症。由此可知,分析个案的成长和学习历史是必要的,从中才能采用适合的处理方式,真正的改善问题。



三、类化教学:

ABA 希望孩子能将课堂上学会的各种技巧运用在生活中,或与不同的人互动,同时利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类问题。只有透过类化的技巧,孩子才能真正学会实际运用。例如,自闭或发展迟缓的孩子习惯以同一种模式学习,同时也局限在某种环境里应用,若环境改变或对象改变,他们可能无法做出适度的反应。类化教学以下列几种方式,让孩子学会在不同环境里应用学过的技巧:
1. 很多人教同样的技巧:结合学校、家长、同侪等,让孩子练习同样的技巧。
2. 变更学习环境: 让孩子在不同环境里练习同样的技巧。
3. 教材多样化:例如学习圆形时,除了纸上画的圆外,也让孩子认识时钟、轮胎、盘子等,让他们了解圆形也会以其他样貌出现。
4. 不同型态的练习:交互应用听、讲、读写等能力,同时在教学场所里营造贴近实际生活的场景。例如,学习在麦当劳点餐时,先在教室里练习认识菜单、模拟点餐、用餐情境,最后再到麦当劳实际练习。



发表于 2011-11-15 14: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发表于 2013-6-4 10: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00:}{:soso_e17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公共平台 :点击添加好友——查找公众号
自闭症咨询

无法注册请点击|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平台|法律顾问:段方磊|北京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23 13: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