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闭症论坛-自闭症家长交流第一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31|回复: 0

RDI理论基础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2 23: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级水平及特点
24个阶段及特点
调适阶段(从出生~6个月):婴儿渐渐能够在掌握互动经验的过程中,充当更加主动的参与者。
情感调谐:与成人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是此阶段婴儿的注意力中心。
社会参照:观察成人的脸部表情,来取得认同与安全感。
分享兴奋:从父母引进的新奇刺激中获得大量兴奋。
简易游戏:了解与享受简单的社交游戏规则。
互动学习阶段(6个月~1岁):儿童已具备了担任经验分享互动伙伴的能力。
基本架构:喜欢一步步学习经验分享活动的规则与角色。
变化与趣味:此时的幼儿最喜欢大人在社交活动中加入各种有趣的变化。
互动舞步课程:在同步的活动中,扮演搭档的角色。
一起动作:仔细观察,调控自己的动作,配合搭档。
即兴变化与共同创造阶段(1岁~1岁半):儿童具有了调整自己、避免互动协调失衡的能力,开始理解即兴互动
不断地共同加入变化:在流畅谐调的活动中,喜欢双方共同加入的新奇变化。
流畅的过渡转换:以搭档的角色,享受并参与将—连串的活动转换成流畅的动作流程。
即兴动作:参与活动,与搭档一起不断地调整规则、  转换角色,继续保持双方配合的流畅。
共同创造:发展出新的活动,双方一起公平地制订主题、规则。
分享外部世界阶段(1岁半~2岁半):儿童开始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可能有不同的想法,进入了分享内心世界的过渡期。
分享知觉:随着共同对某个外在刺激的知觉,喜欢藉着视觉和语言分享情感。
观点取替:主动寻求比较、对照不同的认知。
独特的反应:分享独特的反应成为共同瞩目的经验焦点。
添加想像:分享额外的想像元素,详细说明感受到的事物,成为共同瞩目的经验焦点。
分享内心世界阶段(2岁半~4岁):儿童能分辨出人们的外部表现可能和内在的真实感受不同,同伴在他们的想象世界中成为重要的合作对象。
分享想法:透过与社交搭档间的想法结合,从中获得乐趣。
欣赏差异:社交搭档在游戏或对话中加入不同的想法与主题,增加刺激。
内在与外在世界:能分辨内在与外在反应的不同,以及了解内在的反应比外在的更加重要。
心智的重要性:能了解思考方式、感受与想法是经验分享的重要元素。
连接自己与他人阶段(4岁以后):儿童习得了与他人互动的基本技能,初步具有了心理理论能力,开始建构独特的自我概念,对同伴情谊和所属团体产生极大的兴趣。
独特的自我:为了更清楚地定义出自我的轮廓,将自己与他人做联想。
团体的归属感:具备不同团体的成员资格成为其自我认同的重要部分。
伙伴与玩伴:基于共同的兴趣、活动与过去经验,珍惜友伴的情谊。
历久不衰的友谊:重视建立在相互信任与照顾的亲密友谊。
(根据史提芬·葛斯汀著,何修瑜、欧阳佩婷译《解开人际关系之谜》整理)
自闭症患者人际互动的缺陷(缺乏经验分享)
n 为什么自闭症患者在经验分享互动中都有共同的缺陷?
n 产生这种缺陷的关键元素是什么?
n 是他们的大脑出了问题吗?
1.原因
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闭症的神经缺陷的 根源绝对不只一个,所以我们常常听到:“没有两个自闭症患者是绝对相像的。”彼特·哈布森认为,这些不同的病原都迅速且默默地汇聚于社交发展的某个阶段,这个阶段就像个十字路口,自闭症患者到这里,学会工具性的互动,却错过了继续学习经验分享的路标。究竟在这个十字路口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丧失了经验分享能力,却还能保有工具性互动的能力?哈布森提出一个假设:自闭症孩子与一般正常发展的孩子会有不同的社交意识,关键在于他们的资讯处理能力,也就是“情感谐调机制”。情感谐调机制需要孩子观察自己与互动搭档的情绪反应,判断两人互动的程度适当与否,这个机制是调控自己与他人互动的一把量尺。尽管一般孩子能看来毫不费力地执行情感谐调机制,哈布森指出,其实情感谐调机制是高度复杂的资讯处理过程,需要结合大脑的不同区块共同运作。要成功执行这个运作机制,需要迅速的注意力转移、细心的观察,以及敏锐的情绪状态评估;此外,还需有个人空间的认知,以及对其他因素的内在反应。在任何时刻,只要其中一项无法运作,整个情感谐调机制的运作就会瓦解。    但是,为什么情感谐调机制的运作一旦瓦解,就会使孩子丧失经验分享互动的能力,却还保有工具性互动的能力呢?我们可以在前述的“系统理论”中找到答案。若我们将哈布森的结论与系统理论合并起来看,那么,自闭症患者的缺陷问题便有了较合理的解释。由于自闭症患者的神经缺陷,他们无法在动态系统内运作。患者的脑部线路缺陷,使其无法学会参照他人的情绪、行为与认知,来调控自己与他人互动的方式。一旦发展不出情感谐调机制,经验分享的能力也就永远无法发展出来。最后,正常的动态系统对自闭症患者来说,不是获得兴奋喜悦的泉源,而是令他们不知所措的陌生环境。由于自闭症患者理解社交情境的能力受限,即使是能力最好的患者,他们的社交发展也不得不局限于非常少的几个范围:⑴孩子为了与他人在社交情境里互动,而累积固定的“步骤”,以获取他想要的结果、物品、参与和讯息;⑵他发展出避免负面结果的方法,能适当融入社交情境;⑶他找出能在社交互动中注意他的群众,自己决定在何时与何人从事工具性的互动才是正确的。
正常儿童与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社交科学原理对照
正常儿童
一般儿童的专长是探索社交系统的各种元素,并以各种好玩而有意义的方式,不断地把它们分离或结合在一起,即以持续不断的新奇变化为背景,去找到其中的连结关系,尽管这样的连结可能很短暂。对他们而言,动态系统中的经验分享互动是最有趣、也最具挑战的现象。每次的互动若都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认知、感受与思考方式,他的社交科学原理就成功了。
高功能自闭症(或亚斯伯格症)病童
高功能自闭症病童的专长是尝试研究社交关系,纯粹的噪音会不断侵袭他的脑部,使他感到不知所措,因而他们会排除与逃避各种有关新奇、变化的元素,以避免混乱;他的专注焦点放在环境中不会产生变化的面向,保持不变的元素,使他感受到重要性与连结关系的美好经验。他执着在他的社交系统中,寻求稳定的模式与不变的感情关系,以及使他可以预测到的其他一再重复的连续动作。他专注在一种使他可以存活的互动模式,他唯一能享受社交互动的方法就是,找出能预测以及(或)调控社交互动的方法。只要每次他参与的社交互动,是他能够先预测好的,他的社交科学原理就成功了。
(摘自史提芬·葛斯汀著,何修瑜、欧阳佩婷译《解开人际关系之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公共平台 :点击添加好友——查找公众号
自闭症咨询

无法注册请点击|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平台|法律顾问:段方磊|北京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2-24 07: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