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闭症论坛-自闭症家长交流第一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88|回复: 0

RDI理论基础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2 23: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联系
工具性社交行为与经验分享有5个相似之处:⑴同样的行为,皆可用来达成两者的目的;⑵同样的活动,可以同时具备两种目标;⑶儿童游戏的目的可以是两种目标的任一种;⑷ 两种互动行为都能产生情绪反应;⑸ 相同的对话形式皆可应用在两种互动行为上。例如,用手指东西这个动作,可以是为了取得某样想要的东西,也可以是与人分享有趣观察的方法;眼神接触,可以是为了让人在社交情境具备基本礼貌而训练出来的,可以是为了得到想要的物件或报酬而学会的,也可以是儿童对同伴产生情绪反应而自然流露的行为。一般正常的孩子做活动时,能同时达成工具性社交行为与经验分享的目的。例如,两个儿童玩抛接球,来练习加强自己打球的技巧(工具性目的),同时,也享受跟对方陪伴玩球的乐趣(经验分享)。一般地,这两种行为无法藉由互动双方的情绪反应,或者观察双方是否真的在“玩”游戏来辨别。例如,受到惊吓的自闭症孩子也会冲到妈妈的怀里,需要妈妈的安慰,这孩子会这么做,只是工具性地满足其需求。同样地,一般正常孩子跟同伴高兴玩乐、开心大笑的同时,也能进行工具性的社交行为。当参与互动者把互动对象只当成满足需求的手段时,即使能产生情绪、眼神接触,甚至其他社交行为,这样的互动都只能归类成工具性的社交行为;如果参与者加入伙伴的活动,只是为了享受自己从游戏中获得的兴奋和快乐,即使像骑跷跷板、玩大富翁这类游戏也可能是经验分享性的。另外,虽然“对话”是最能用来做情感交流的工具,但却也难以藉有无对话能力来判断是否有自闭症倾向。自闭症儿童对刚认识的新朋友,常会不断用问题轰炸对方,或者不停背诵一些对方根本就没兴趣听的事情,尽管都是在说话,这孩子却很明显只是在从事工具性的行为。所以,当一个自闭症孩子遵守适当的对话公式,有礼貌地问新朋友的名字、家住哪里、上哪所学校等问题,却丝毫不在乎对方的反应,这样的对话也只是工具性行为而已——在这种互动中,任何同伴对自闭症孩子来说,都不具任何意义,换谁来当他的搭档都一样。也正是由于这两种互动行为存在以上共同点,所以甚至一些专家都常常无法明确诊断出孩子是否患有自闭症——许多临床医生观察到这类工具性的社交行为,认为这种能力排除了自闭症的可能,即使众多研究清楚地显示,自闭症患者不见得会有工具性社交行为能力或沟通的缺陷。例如,他们看到一个孩子与他人有眼神接触、会指东西、能遵守社会规范,甚至与人说话有条有理,便推断这孩子不可能有自闭症。许多无法分辨“工具性社交行为”与“经验分享”这两种互动的家长,也会有一样的想法。
3.区别
那么,我们究竟应如何切实区别工具性互动与真正的经验分享行为呢?以下5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值得我们关注:⑴最终结果的可预测性:若单纯从事工具性行为时,通常都是有明确目标的(即可以非常明确地预料到这个互动的结果),而且,如果照着既定步骤做却达不到预期效果,我们会非常失望;相对地,“经验分享”这种互动行为是不带任何明确目标的,从事这类互动毋须设定目标,唯一确定能达成的,就是从该互动中获得乐趣与正面积极的感受。⑵伙伴相对于目的的关系:我们与他人从事工具性互动行为时,往往是想从对方身上,获取某种东西——讯息、物品或者加入某个活动,互动的对方只被我们当成达到目的的必要媒介,而且,最好是可以不须经由互动而达成目标,所以就算没有伙伴,我们还是能想尽办法自己达到目标;相反地,经验分享这个互动行为的本质就是要敞开心胸,邀请别人来加入我们的世界,参与互动的双方会流露出新奇的动作、认知、想法以及感受,就是这些元素驱使我们与他人互动交流,透过与伙伴的交流,希望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共同经验,而这种经验是我们无法独自获得的。⑶互动对象的可替换性:只要知道正确的规则,具备必要的知识或技巧,任何人都能从事工具性的互动,这类互动的对象是可以任意替换的,甚至,只要有人更愿意帮助我们达成该互动的目的,我们可以立即抽离该互动,让另一个毫无先前经验的人取代原本的搭档;相对地,在经验分享互动中,与特定搭档之间共同的互动记忆,才是真正乐趣的所在,藉着与他人过去共同的回忆与可能拥有的未来,我们与他人的情感关系才得以茁壮,此外,我们得知,若是双方都能理解对方独特的互动方式,便能更轻松地维系情感关系。⑷社交“剧本”与规则的依赖程度:工具性互动需要高度依赖可预测的剧本内容,参与互动者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来扮演互动的角色,只要学会这些剧本、角色扮演方法,并且相互配合演出,参与互动者都相信彼此能共同达成互动的目标;相对来说,经验分享建立与互动的双方不断评估,搜寻各自经验中是否有对方相符的共同平台,根据观察自己与对方的关系程度——“社会参照”(Social Referencing)便能持续调整自己的行为,来增加我们与互动对象的配合度。⑸情感沟通的需求程度:人们在从事工具性的互动中或互动之后,也会有自然的情感互动,但情感沟通并非成功达成工具性互动的必要元素,参与互动者可以任意忽略对方的情绪,还是能顺利达成这类互动的目标;相对地,经验分享需高度依赖情感的交流沟通,参与互动者以互动对象的情感反应作为“参照点”,评估自己与对方共同经验的多寡程度,然后判断自己互动的下一步该怎么应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公共平台 :点击添加好友——查找公众号
自闭症咨询

无法注册请点击|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平台|法律顾问:段方磊|北京自闭症论坛

GMT+8, 2025-1-23 10: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