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脑瘫? 脑性瘫痪,就是指脑在其生长、发育完成以前由于受到某种侵害、损伤而造成的永久性的肢体姿势及运动的异常,这种姿势和运动的异常是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不断地变化的。一般这些姿势及运动的异常在患儿满周岁时渐渐明显地被发现,但是进行性的疾患和一般性的运动障碍,以及将来能够正常化的运动发育迟缓者除外。 二、脑瘫是怎样产生的? 在我国形成脑瘫的最直接原因主要是早产、窒息、黄疸。 容易造成脑瘫的时期一般有以下三个:
l、出生前:这是指母亲从怀孕开始到孩子出生之前这一段时间,由于有妊娠中毒症,糖尿病、胎盘机能不全等原因造成胎儿缺氧性脑损伤。另外还有因一些传染性疾病如梅毒等,造成的胎盘及胎儿的感染。
2、出生过程中:在这段时间内,主要原因有使用产钳造成的产伤、胎位不正、分娩时间过长造成缺氧,还有核黄疸等等。
3、出生四周以内:出生后这段时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各种脑炎、CO2中毒、窒息、头部外伤、麻疹、百日咳等,其后果都容易造成脑瘫。 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症状确定常常很难,主要因为高危因素很多,脑损害的时期不同,即使是同一原因而致脑损伤,范围不同,症状表现亦不一样。而且自婴儿到成人,随年龄增长,功能也随之改变。另外,还有合并症的涉及范围和重症度等因素影响。因此,只能根据身体和肢体瘫痪情况、肌张力的紧张强弱、神经症候来分类和归纳出几个病型便于诊断、评价和功能训练,供医生、治疗康复人员使用。社区工作者和保健人员、家长们也有熟知的必要。 三、分类 (一)按瘫痪部位分类,此分类多应用于痉挛型 1.四肢瘫:指两上肢、下肢和躯干的瘫痪而言。痉挛型中两下肢重,加上躯干、上肢的障碍,多为重症型。 2.双瘫:两下肢重、躯干和上肢比较轻者,几乎都见于 痉挛型,为脑性瘫痪的典型类型。 3.截瘫:指两下肢局限性瘫。有代表性的为,脊髓损伤时的脑性瘫痪,障碍局限于下肢。总的看来,躯干、上肢总不像完全正常。临床上,被称为截瘫的患者,大部分是双瘫的轻症。 4.偏瘫:指一侧的上肢、下肢瘫痪,尤其是上肢障碍较重。 5.重复偏瘫和双瘫的强调:两下肢障碍相比,两上肢障碍重者或者一侧上、下肢障碍重于另一侧上、下肢者,称之为重复偏瘫。 6.三肢瘫:指患儿三个肢体有障碍,或者四肢瘫的不完全型而言。 7.单瘫:对只一侧肢体瘫痪而言,临床上罕见。 (二)按肌紧张、姿势、运动 (1)痉挛型
(2)强直型
(3)手足徐动型
(4)失调型
(5)震颤型
(6)肌张力低下型
(7)混合型
(8)无法分类者 (三)其他分类 其他分类标准很多,在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四、症状 (一)痉挛型 伸张反射亢进是本型特征。发病率最高,占全部病人的60%— 70%。病变波及锥体束系统,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上肢常表现为屈肌张力增高,肩关节内收,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手指屈曲呈紧握拳状,拇指内收,紧握于掌心中,下肢大腿内收肌张力增高,髋关节内旋,大腿外展困难,踝关节屈。卧位时膝关节、髋关节呈屈曲姿势,俯卧位时抬头困难,仰卧位时头后仰或低头。坐位开始时,头向后仰,以后能坐时,两腿伸直困难,脊柱后凸,跪时下肢呈 “W”形。站正时髋、膝略屈,足尖着地。行走时呈踮足、剪刀样步态。健反射亢进或活跃,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以后巴氏征仍阳性。 正常人能够灵活动作和保持姿势,是借助适当的伸张反射来维持的结果。如果肌肉伸张时反射性收缩过强,则出现活动受限、关节运动范围变窄,而给人一种痉挛性僵硬的感觉。在临床上,做关节被动运动时,若出现伸张反射亢进,而且对来自大脑的运动指令不能很好完成,从而出现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即为痉挛型脑性瘫痪。一般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者易患本型脑性瘫痪,占脑性瘫痪患儿的60%—70%。表现为肢体异常痉孪性,随着成长而发生关节挛缩变形,起立行走两腿呈交叉体位。足部可见尖足,尖足内、外翻,膝关节的屈曲挛缩,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等改变。上肢可呈手关节掌屈、拇指内收、指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屈曲等异常肢位,以至挛缩变形。 现将痉挛型脑性瘫痪各型中常见的损害肢位介绍如下: (1)痉挛型双瘫:是最有代表性的脑性瘫痪病型,病因多为末成熟儿。典型症状表现为两下肢腿反射亢进、踩阵孪阳性,上肢也多呈反射亢进痉挛性的症状。足呈尖足,一般有内翻倾向,在抗重力肌力(如大腿股四头肌等)弱时,立位则可形成外翻、扁平足。膝一般为屈曲,当抗重力肌力强时,立位可出现过伸展状态(反张膝)。筋关节内收,内旋且有屈曲倾向,在立位时胸椎多有代偿性前弯,腰椎呈后弯倾向,而颈椎下部前屈。上肢内收,肘屈曲,手腕屈曲向尺侧偏位,手握拳,拇指内收倾向。左右侧病变程度常有不同。 运动的特征为下肢缺少活动,尤其是交替性动作。从新生儿期就惹人注目,在需交替性动作的活动中,如翻身、四爬、步行时,两下肢常并在一起而完成不了灵活动作。躯干回旋困难,整体上做分节的运动困难。 从姿势方面看,无论仰卧位还是俯卧位,两下肢都内收、内旋,足呈尖足、内翻。为此,婴儿期的俯卧欠稳定性。坐位时因腿的内收、内旋,不能分节地屈曲,自由地控制伸展,难以做到下肢伸展和充分屈曲破关节,故向前方伸腿坐困难。喜欢坐位者常取正坐位姿势,臀部落在曲腿之间(聋坐)。立位由于有部分的足部的尖足呈伸展模式,基本上是膝、筋、躯干屈曲倾向占优势。这是由于内收、内旋肌群抗重力作用增强,过度紧张所致。这种姿势常发展进行为关节挛缩。重度者有左右侧差时可见脊柱侧弯,也可发生足部变形。如果腿的内收、内旋较重而且经常出现,则会出现破关节脱臼,股骨颈一般向外方移动。 (2)痉挛型四肢瘫:四肢瘫几乎都是混合型,普通痉挛型四肢瘫指重症双瘫程度病例而言,所以其基本特征和痉挛型双瘫一样。有人将痉挛型分为I型和n型2种。I型大致为纯粹的痉挛型,n型可以看为有强直、手足徐动因素混在的病例,有时包含着不随意的因素在内。此型多见,占脑性瘫痪患儿的70%左右,因锥体束损伤而起。 (二)强直型(强直僵硬型) 此型很少见到,由于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身体异常僵硬,运动减少,主要为锥体外系症状,使其四肢做被动运动时,主动肌和拮抗肌有持续的阻力,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腱反射不亢进,常伴有严重智力低下。 强直型是针对痉孪型中一组有四肢呈僵硬状态的患者而言。其伸张反射呈特殊亢进状态,有时难以严格区别。做被动运动时,其四肢无论屈伸都有抵抗,给人以弯铅管、搬齿轮那样的感觉。痉挛型和强直型共同的倾向为常常伴有智能、情绪、语言等障碍,以及癫痫、斜视、流涎等。不少患者需要整形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