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孩子经过诊断评估后,医师建议使用药物治疗时,家长们除了参与治疗决定、同意用药之外,还要进一步与医师沟通,了解用药的目的及后果或药物的副作用,并且讨论服药的步骤及如何定期追踪等。
首先,父母们要明白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以药物帮助儿童稳定情绪、改善或降低行为问题症状;药物治疗可能无法根治疾病,但是它可以控制症状的发生,使得其它教育及心理辅导可以乘机介入,致使孩子获得成功经验,进而提升其生活质量及学习的表现。
此外,父母不宜盲目排斥用药,应与医师充分沟通配合;注意药量、药效的追踪、药物假期;同时要注意给孩子药物时的说法和口气,也千万不可随意视儿童情绪及行为情况而自行给药,例如:当儿童行为稍微改善时则立即停药,稍有恶化时又自动增加药量,这种不遵循医师指示而用药的行为,其后果害多于利。
有时,孩子必须在上学期间服用药物,父母应尽可能让老师知道药物使用的情况,仅仅口头告知并非明智之举,应特别提醒药物的主要作用、可能的副作用等;且服药之后,其它教育及行为训练,仍应搭配持续使用。
使用药物治疗之后,父母除在家自己做记录之外,要密切与教师联系,请其观察儿童行为的反应,包括行为的改变、副作用征兆和日常生活的适应能力等。且最好能以记录将药效评估数据“量化”处理,除了可具体了解药物对情绪行为问题变化的影响之外,更可协助医师迅速而正确的做出诊断或调整剂量。
总之,药物不是万能灵丹,但也并非碰不得;当使用药物治疗孩子的情绪行为时,无论在使用前、中、后都须谨慎小心,毕竟用药问题不仅攸关孩子的身心安全,更关系孩子的生活及学习质量;只有透过团队形式的审慎评估、沟通协调、督导使用、药效评估之后,方能让孩子的康复、成长、学习获得最好的机会和表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