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声训练在声乐教学中,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歌唱方法的重要基础训练内容之一。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各部分机体的功能,在合乎自然生理规律的基本状态下,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并经过教师的分析辅导,帮助学生纠正发声方法上的一些错误概念和不良习惯,使学生逐步确立起较完整、较系统、较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歌唱打下良好基础。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训练,能否在他们的演唱中娴熟地运用和充分发挥所学的各种发声技巧,使歌唱达到气息稳定,喉头放松,声音优美悦耳,感情真挚动人的境地,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重视及把握能力,既然发声训练有着这样的重要性。那如何进行发声训练,下面,我就浅谈自己的看法、做法,愿与众多教育的工作者共同探讨。
从大量的心理实验和分析证明,愉快时,人的思维较为活跃,感知也较为敏锐。反之,则会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应重视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上课的整个练声过程中,建立并保持一种想学、爱学的兴趣。因此,采取表扬和鼓励为主的教学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声音中“闪光”的东西,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其长攻其短,引导学生逐步克服发声上的问题和不足。
在发声训练中,我们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凭藉自己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对一些具体形象的联想,将发声的原理和机能中各种比较抽象和不易理解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辨,采用“比喻”的方法,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教学手段。比如,在形容发出的声音时,我用“强”或“弱”的听觉概念来说明它的力度程度,用“圆”或“扁”的视觉概念来说明声音位置的高低,在要求学生打开喉咙时,常用“打哈欠”的感觉来启发引导。而在说明高音唱法时,则用运动员作投掷动作时的“抛物线”状态作比喻等等。尽管比喻有时并不一定合乎发声技巧存在的本身,但确切生动的比喻,能启发学生对自己声音所要达到的要求,在唱前就作好积极的思考、准备和调整;并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因而能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到比喻的形象、准确和方法的丰富多样,教师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分析应变能力。
此外,教师正确的演唱示范,尽可能用具体的声音形象来引导学生,也能唤起学生的歌唱欲望,激发学生的学唱热情,培养学生建立起对声音和方法的精粗或优劣的辨别能力,也是启发和诱导学生学好发声方法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当学生在练声发生困难时,教师适当的演唱示范,能给学生实际的感性认识。正确的示范还能胜过太多或重复的讲解,使学生能在教师正确的示范中,找到自己发声上的差距和需为之努力的目标。另外,教师可通过各种正确或错误声音效果的对比方法,达到训练效果。
最后说一点是发声训练在具体的内容上没有什么固定和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步骤,但总结和掌握其中一些带规律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我们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应该是不无帮助的。如在发声训练中,我对没什么特殊毛病的学生用 B 母音作起音训练;声音较暗淡发闷的用 i 母音;声音僵硬挤卡的可用 o 、 u 母音;有舌根音的可在母音前带上子音,如“ lo 、 lu ”、或“ mB 、 mo ”,也可用“ m ”的哼鸣音来练。总之,起音的训练要注意发声的柔和、协调和统一。不过份追求音量、音域。
总之,发声训练的内容很多,方法也多样,但要从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声训练,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