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闭症论坛-自闭症家长交流第一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77|回复: 1

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应用行为分析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 22: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ABA)在1987年由Lovaas报道,对一组19例孤独症儿童采用ABA疗法干预2年时间,结果有9例儿童基本恢复正常,其他儿童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这一报道引起了轰动。其后许多研究者重复了ABA,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Lovaas的研究对象主要是3岁左右的孤独症儿童,这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认为即使对于较大的孤独症儿童,ABA仍有很高的应用价值。ABA采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刺激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其核心部分是任务分解技术( discrete trial therapy,DTT)。典型DTT技术包括以下步骤:①任务分析与分解;②分解任务强化训练: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进行某分解任务的训练;③奖励(正性强化)任务的完成:每完成一个分解任务都必须给予强化( reinforce);④辅助:根据儿童的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帮助;随着所学内容的熟练程度,逐渐减少提示或帮助;⑤停顿(interval):在2个分解任务训练之间要有短暂的休息。训练要求个体化,系统化,严格性,一致性,科学性。治疗强调为每周40小时。
    一、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特点
    ABA的特点是:①方法结构化;②教学系统化;③操作目标化;④非专业人员可以操作;⑤实践性。学习ABA不能只通过书本掌握有关理论原则,理论学习虽是不可缺少的,但学习者必须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操作经历。只有在实际操作中准确把握ABA的原则和技巧,才能真正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技巧。
    二、任务分析法(目标行为分解)
    把要培养的行为分成若干个子行为,然后用正强化一步步培养、建立的过程称为任务分析法,也叫工作分析法。就是说把学习的最终目标行为分解成一连串的小步骤动作行为,让儿童循序逐个学习每个小步骤的行为,最终完成目标行为的学习。具体由塑造法和连锁法来实施的。
    目标行为指训练时所期望出现的行为及达到的标准。
    例如:(1)小明能独自行走十步远的距离。
    (2)小明在帮助下,能用筷子吃完二两面条。
    (3)小明在1个月的训练期内,每日撞头次数由10次降为3次。
    三、任务分解技术教学法
    DTT五要素包括:指令,辅助,反应,结果,停顿。
    DTT回合公式如下:
    (一)指令
    1.概念  指令是让孩子作出反应的刺激,即为实现目标行为而提出的要求。
    指令可以分为语言指令(让孩子做什么时所说的话),非语言指令(手势‘示范动作、物品、卡片、视觉等)。
    注意:在发出语言指令时,经常伴随有非语言的指令。
    2.指令的意义  让孩子理解他人的意图,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建立起自己与他人之间“是有关系”的意识。
    3.发指令的原则
    (1)统一性:在开始教一个孤独症的孩子时,指令要保持一致,以使孩子准确地理解让他做什么。等他学过一阵以后,我们可以将指令改变一下。
    例如:在教孩子模仿动作时,开始一直说:“这样做”,以后逐渐改变为:“小明这样做,好吗?”
    注意:开始时指令必须保持一致,但要尽快地改变指令,以帮助孩子泛化。
    (2)不重复性:如果指令发出后,孩子没有反应,给予辅助,完成一个回合后,再发下一个指令。
    注意: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想要让孩子学会在听到一次指令后必须作出反应。如果我们多次的重复:“起立、起立、起立”,孩子会理解为他不必对一个指令马上作出反应,他可以等待或不反应。孩子不反应时,我们应做的是给予辅助,而不是重复指令。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我们的言语是有意义的,听到我们说话,他就必须作出反应。
    (3)与强化结合使用:在孩子反应正确时,给予夸奖(强化)。如果孩子做对了,而我们不对此作出反应,就没有结果,或者说他的正确反应被忽视了;换言之,是我们的行为在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要想孩子作出适当的反应,我们就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
    4.发有效指令的技巧  ①及时、适时;②准确、扼要;③有必要性;④可实现性。
    5.注意事项  ①环境单一,目标明确,避免不必要的刺激;②观察孩子的反应,给予必要辅助;③语言指令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把握恰当、提高的原则。
    6.当孩子没有正确反应时  ①保持镇静,不要着急,更不要和孩子怄气;②对孩子的不适当反应可以忽视;③平静地对孩子说:“不行,再做一遍。”
    (视孩子的个别情况而不同,对有些孩子我们什么都不说,而对有些孩子我们可以用平静但坚定的语气说“不行”。)
    7.明确预期反应  发指令前要明确知道想要孩子做什么。只有我们自己明确地知道指令的内容和预期反应,孩子才可能明白。因此我们要事先要有明确的目标,然后运用指令去达到目标。
    (二)反应
    1.使用的注意点
    (1)反应标准的一致性:给出指令前,以确定正确反应的标准是什么。
    (2)反应标准的变化:反映了学生能力的变化和强化标准的变化。
    (3)注意反应中附带的不良行为:关注学生的反应时,一定要同时注意他有没有伴随的其他与指令无关的不良行为。
    (4)没有正确反应时的操作:在作不出正确的反应时,“辅助”很重要。
    (5)反应形式与5秒钟原则:一般的反应形式有4种,即正确反应.、有辅助的正确反应、错误反应、无反应。如果在5秒钟左右还没有作出反应,即“无反应”,就可判定为没有“正确反应”的机会。
    2.DTT对于不同反应的操作步骤
    (三)辅助
    1.概念  又称“提示”,一种附加的刺激,在孩子不能完成正确反应时给予的帮助,以完成目标行为。
    2.辅助的形式
    (1)身体辅助:通过身体接触的方式帮助儿童完成正确反应。包括完全身体辅助和部分身体辅助。
    (2)示范:通过演示动作操作过程,帮助儿童完成正确反应。
    (3)位置辅助:把刺激物放在孩子容易给出正确反应的位置上。
    (4)视觉辅助:利用某些媒介引导孩子用眼去看学习目标,帮助他理解,从而作出正确反应。视觉辅助是结构化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手势、符号、实物、图片、文字等辅助)。
    (5)语言辅助:用语言补充(描述)指令示意出孩子应有的正确反应。
    3.辅助的技巧
    (1)时间:辅助要及时,帮助孩子建立信心,产生兴趣并体验成就感。
    (2)辅助与强化相结合:在辅助孩子作出正确反应后给予奖励。
    (3)尽早撤去辅助:让孩子独立完成任务,防止对辅助产生依赖心理。
    4.辅助的消失
    (1)消失的目的:使孩子能逐步独立完成所期望的行为,避免造成孩子对辅助的依赖。
    (2)辅助程度的减弱:学习新技能时可给程度较高的辅助(手把手),但随着学习的进展,辅助程度要逐渐降低,直至最后撤去辅助。
    (3)适时等待,遵循5秒钟反应原则:在孩子已经有一两次成功独立完成指令动作后,下一回合中如果孩子没有作出反应,就可适当延长等待时间。
(4)以保证正确反应为前提:逐渐地撤去辅助,应让孩子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在每一级的辅助减少或撤除前,孩子能够在此级辅助条件下成功完成几个连续回合。如果在确定了减弱后的辅助水平孩子做不出正确反应时,应提高或返回到“上一级”的辅助水平上去。
    (四)结果(正强化)
    1.概念  正强化与奖赏一词相似,是指个体在某一情景下做某种事情(即行为),如果获得满意结果,下次遇到相同情况时,再做这件事的几率就会提高。此种令人满意的东西,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均成为强化物。
    2.强化物(强化刺激)    一种以增加行为出现频率,为人们所喜欢、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称为正性强化物。
    (1)初级强化物:指糖果、饼干、饮料、水果等物品。与儿童本能活动(生理需求)有关。作用强烈,操作简单,但易产生厌腻感。
    (2)次级强化物:在学习中得来。操作较难,在应用前应了解什么是儿童的喜好,才能达到强化的目的。共分为4种:
    ·活动性强化物  指看电视、看漫画、郊游、游泳、打球等各种文体娱乐活动。
    ·操作性强化物  指提供给个体玩的东西或个人竞技,如玩具、画图、积木、走迷津等活动。
    ·拥有性强化物  指在一段时间内个体可拥有享受的东西,如有机会坐一坐飞机;拥有像刷子、指甲刀、皮带等个人拥有物,至少是暂时拥有。
    ·社会性强化物  指个体喜欢接受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如口头赞美(充满激情地说“好孩子”“真棒”“太好了”“顶呱呱”等)以及温情的轻拍、拥抱、点头、微笑,甚至一个眼神等社会性注意。注意对每个人来说几乎都是非常有效的强化物,孤独症儿童比常人更需要老师和训练者的注意。
    3.使用原则
    (1)选择强化物要因人而异。
    (2)随时间变化而改变强化物。
    (3)初级强化物与次级强化物配合使用。
    (4)次级强化物逐步替代初级强化物。
    (5)避免过度强化。
    4.强化的频率
    (1)连续性强化:儿童每出现一次正确反应就强化(给予奖励)。
    多在学习新的课题、建立新的行为时使用,使儿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以增强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2)间歇性强化:。对儿童出现的反应只是固定或者随机的强化使用,多在维持新行为和巩固旧行为时使用,对培养儿童的积极学习动机有重要作用。
    ·固定强化  在多次正确反应后或在某段固定时间后给予强化。每隔5分钟观察一下儿童是否在专心写字,若是就给予强化(奖励)。
    例:规定儿童在课堂里必须举手发言2次,才能得到一颗小红星。
    ·随机强化  不固定正确反应出现的次数及时间,随机给予奖励。
    (3)强化频率的转换:强化频率一般由连续性逐步向间歇性强化转变(注意配合适当的方案及强化物)。当儿童的正确反应出现回落(退化)或学习的情绪、配合性较差时,强化的频率应提高。
    (4)强化频率变化的意义:通过强化频率的改变,帮助儿童建立是非观念,使儿童的配合能力及自我控制的能力逐步提高。
    5.辅助与强化的关系
    (1)辅助和强化相辅相成。辅助会帮助孩子理解我们在让他做什么,强化会鼓励他以后继续出现这个行为。
    (2)辅助程度不同,强化程度也不同。对独立完成的反应要给予较强的强化;对有辅助完成的反应要给予的强化就弱一些。
(3)辅助退缩强化也可能不减弱。辅助的退缩/消失与强化频率的降低不一定是同步的,要视教学目标而定。
    (4)辅助消失,强化频率减弱,顺应自然是训练有效的标记。当辅助消失,孩子开始能独立完成课题,就要降低强化频率。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22: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停顿

停顿的作用是:

(1)停顿能够使学生对刚才的“反应”和“结果”的关系有一个记忆的时间;

(2)给老师、家长一个时间思考刚才的回合,并且有时间记录儿童的反应,也可训练学生的“等待能力”;

(3)停顿的目的是区别两个回合,使得下一个指令的开始变得非常清楚。

ABA的DTT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让儿童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听老师讲课。但孤独症儿童因为其在注意力、理解力、思维等方面的特点需要更积极的教学方法。DTT要求孩子经常性的反应,每下一次指令就要求一次反应。同时这种积极的教学也是与系统的教学相结合,在一个方法和内容的系统中一步一步地教孤独症学生学会新的知识、能力和行为,并使孤独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与人交往的愉悦感,逐步学习并理解社会交往的规则性特点。

(六)DTT的特点

(1)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练习。

(2)强化性教学,反复训练每个步骤。

(3)使用提示(辅助)帮助孩子作出正确的反应。

(4)使用强化物及强化手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公共平台 :点击添加好友——查找公众号
自闭症咨询

无法注册请点击|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平台|法律顾问:段方磊|北京自闭症论坛

GMT+8, 2025-1-12 16: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