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自闭症孩子踏入康复训练机构时,首先面临的是如何适应集体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之中,而生活自理活动充满了精细动作的尝试和练习。所以,让孩子学做力所能及的事,不仅能帮助他们形成自我服务的能力,还能使他们在自我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动作,体验成功,增强独立性,从而尽快地适应集体生活。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的孩子,基本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却忽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他们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自理能力差,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培养自理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然而现代家庭的独生子女,许多的孩子不会独立进餐,不会自己洗手、擦脸,不会自己解小便,脱穿简单衣服等。这种状况不仅会影响孩子现在的生活,而且也会给孩子将来学习、生活、处事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从总的情况看来,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家长造成的,通过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家长过度溺爱
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心肝宝贝”,在家里许多大人围着他转,哄他开心,因此许多小朋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时候吃一顿饭,孩子在前面玩,大人在后面边跟边喂,边玩边吃、边看电视边吃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习惯包办代替,亲力亲为,大人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却不知处处包办代替,孩子的独立能力会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
2、补偿心理
许多家长因为自己孩提时代生活条件不好,现在便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高水平”的生活待遇。想到自己小时候受的苦,现在有条件了,就绝不能再让自己的孩子受到同样的苦,从而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影响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要知道,给孩子一定的动手机会并不是意味着让他受苦。
3、 放纵心理
一些家长在“树大自然直”的思想支配下,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以后学习也不晚。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的这些请求:“我自己吃,我自己拿,我自己……”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还小,不会做。”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而然地就学会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现在孩子小,不必急于让他们自己动手。因此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在家中一切需要自己动手的事,几乎全由大人包办,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使得在各方面的发展都较迟缓。
4、怕麻烦
由于孩子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让孩子自己吃饭常常桌上地上都是饭粒,家长嫌脏,吃好了还要搞卫生,认为还不如自己喂得快,而且干净;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洗干净,还弄湿了衣服;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穿反了,还要重穿……。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避免麻烦。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孩子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找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我认为要提高小班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一定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做到家园互动。
三、课堂互动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圆满的教育效果。”家庭是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重要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如果失去家长的配合,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就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在进行工作时一定要得到家长的配合。
针对孩子的特点,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课堂互动的方法:
1、在孩子入机构时,先进行访谈,了解孩子在家的基本情况
从家庭到机构是孩子生活的一大转折。他们离开了温暖的家庭、亲爱的父母,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内心充满焦虑和不安。有的嚎啕大哭、有的暗自落泪、有的不肯上床、有的拒绝进食等等。孩子的种种不适应,必然会使家长不放心。
因此在孩子入机构时,我们都会进行访谈,了解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情况与家庭教养方式等,使机构教育更贴近孩子的实际,老师的指导才能更具有针对性。访谈不仅让我们和家长的情感更加融洽,同时让家长亲身经历老师对孩子的重视及关爱。
2、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家长
前期孩子在学做事的主要阻力来自于家庭,家长总是有许多顾虑和担忧,而导致不放心。我们就可以通过家长机构,亲子活动、及家长课堂的形式,向家长积极推广自然训练法的知识,以及怎样重视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意义和方法。比如在家长课堂上,我们与家长一起分享一些经验:有些孩子刚上机构时回哭闹,这时就会有指导老师去给他指导,让他给孩子换一下环境,带他去他喜欢的感统室去玩一下,熟悉熟悉周围的环境,分散一下孩子的注意力,让他调整好情绪再回来上课。家庭是孩子生活的重要场所,尤其是自闭症、脑瘫孩子,当他们第一次离开家,进入集体生活时,家长和孩子都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因此更需要我们做好家长的沟通工作。为此,我们创办了“家长培训室”,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的自理行为和生活习惯能在家与机构一致的环境中养成。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家长的反馈,更好的了解孩子孩子在家的表现,从而能更有针对性的展开工作。
3、向家长介绍一些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家长在育儿的专业知识方面比较欠缺,在进行机构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也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介绍给家长,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如:我们把穿鞋子,穿衣服的活动搬到课堂上来, 将学习穿鞋子或练习穿衣服融入到游戏中,然后让孩子与家长一起玩游戏,在游戏中欢欢乐乐地学会某种本领。
4、家长要有机构与共成长的意识
家庭和机构是影响孩子成长最主要的两大环境,家长、老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施教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师与家长就应该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所以我们不能把家长看成是单纯的受教育者,是机构旨意的执行者。这就不能发挥家长的作用,形不成家与机构互动。当然,老师受过专业训练,并经常能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研究新的教育方法,而家长从总体上说,在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因此机构有责任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训练知识,但家长从孩子出生后,就看着孩子成长,对孩子的了解比老师要深刻的多,并且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又是许多老师所欠缺的。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只有建立了平等合作的关系,家与机构双方才能互相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家与机构互动的局面。
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的那样:“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培养孩子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能为其一生奠定基础。
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孩子、家长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家与机构互动,孩子的自理能力就会提高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