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小儿孤独症
一、概况
小儿孤独症是由脑功能发育不良引起,社会交往和言语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刻板重复的动作为基本特征的行为症候群。发病始于婴幼儿期,0~3岁患病率约为 l‰~2‰。男孩明显多于女孩,男、女之比约为 30:1。
二、孤独症的小儿有一些早期的行为特征:
(1)叫他的名字,只答应,不回头。
(2)父母热情地逗惹他时,他不发笑,没有愉快表情。
(3)被别人拥抱时,没有回应姿势。
(4)和其他人人没有眼神交流。
(5)年幼时已掌握的言语逐渐消失。
(6)经常无故地大笑或突然发笑。
有的医生把这些在哭、笑、吸引、拥抱、追逐和对视方面的异常行为通称为“母子依恋行为障碍”。依据上列行为表现,对一批孤独症的高危儿进行跟踪研究。有些在与母亲分离一段时间后再见时,情绪反应极其贫乏;另一些则在母亲离开后和再见面时,哭不停。随访到3岁时发现,前者大多数因缺乏依恋行为而发展为孤独症,后者则人际交流能力会逐步改善,很少发展成孤独症。
三、孤独症小儿的发育障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有特征性的智力障碍,认知发育的各方面不平衡。例:大多孤独症儿童在对事物的抽象、理解、概念形成方面十分困难,但有的可能在记忆日期、背诵古诗等机械性记忆方面,很有天赋。
(2)脸色认知能力不足。正常孩子很小就会分辨陌生人和亲人,理解他人的面部表情。孤独症小儿缺乏此能力,而将他人的颜面器官都看成是无社交意义的模样。他们也无法理解别人的言语交流。
(3)感知觉的特异性缺陷。例如:痛觉迟钝,受伤后无明显痛感;有的触觉怪异,不愿意碰水,却爱抚摸毛毯;有的听觉怪异,对刺耳的声音不在乎,但一听到某些声音时却迫不及待地塞往双耳,逃之夭夭;有的味觉特殊,偏好某几种食物,对另一些食物则表现出极度的厌恶
(4)兴趣狭窄,活动刻板。常用墨守陈规的方式来应付五花八门的日常生活。长期只玩一种玩具,专吃某种食品,听同样的音乐,走同样的路线。重复动作多,如喜欢来回踱步、蹦跳,或朝一个方向不停地旋转。当别人试图改变他的周围环境或诱导他做别的活动时,会遭致非常强烈的拒绝和反抗。
四、治疗
儿童孤独症起病早,病因中有明显的先天遗传因素,所以治疗比较困难。但对一部分患儿在综合应用药物、教育训练和行为治疗后症状可明显改善。
(1)、药物治疗方面,可联合应用氟派陡醇和安坦等,控制刻板、重复动作,减少多动行为;可用舒必利改善孤僻和退缩症状,安定情绪,提高言语水平;使用甲硫哒嗪治疗烦躁和焦虑;采用利他林、匹莫林等中枢兴奋剂,有助改善多动和注意力短暂。多种药物的交替使用可有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2)、教育方面,可着重教会基本的社会技能,使其长大后能自食其力。但患儿的发育水平和行为特点千差万别,故需先从患儿的基线开始,制定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应个别化和结构化,将每种能力分解成若干小步骤,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训练。
(3)、行为疗法对孤独症的治疗亦行之有效。可用示范法,即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建立良好行为、消除不良行为。也可用正性强化法(即出现一种良好行为后立即给予奖赏,使该行为得到条件反射性增强),帮助小儿建立越来越多的良好行为,改善自身对环境的适应,从极度的孤独状态中得到解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