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1.培养学生的学业技能。
2.增强学生数量推理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解决日常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方法。
4.为学生理解钱的高能打下基础。
5.扩大学生运用与数量和测量有关的概念进行语言表达的范围。
第一阶段:叠圆圈或被子。
指令(辨别性刺激):“叠起来”或“叠好”。
反应:学生把圆环或杯子按正确的顺序叠在一起。
第二阶段:根据大小排列五个以上的物品。把它们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
第三阶段:从1到10(从左到右,一一对应)。
指令(辨别性刺激):出示物品并说“数一数”。
反应:学生触摸每件物品,并说出相应的数字。
第四阶段:从1到100。
指令(辨别性刺激):“数到(10)”。
反应:学生按顺序背诵数字。不给学生看任何物品。
第五阶段:使实物与数字相等(1到5)。给学生看两张数字卡片,一张画着相应数量的物品,指着另一张卡片(上面没有画物品),要求学生用实物与第二张卡片配对,使实物数量与卡片上的数字相等。
第六阶段:不同物品相同数量的配对。采用贴有数量不等的帖纸的卡片。
指令(辨别性刺激):“和‘1’放在一起”或“和‘3’放在一起”。
反应:学生把一张帖有一颗红心的卡片同一张帖有一颗黄星的卡片配对,或将一站个帖有三颗红心的卡片与一张帖有三颗黄星的卡片配对。
第七阶段:不数数,理解数量的含义——指着(1、2、3、4、5)。拿出几堆数量不同的物品。
指令(辨别性刺激):指着“3”。
反应:学生指着有三个物品的那一堆。
第八阶段:不数数,说出数量——有多少?(1、2、3、4、5)。拿出1到5个物品放在一起。教师指着一堆物品问学生:“有多少?”学生不点数就能正确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