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闭症论坛-自闭症家长交流第一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82|回复: 0

0—4岁宝贝妈妈最关心的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9 20: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孩子的性格可以改变吗?
  
很多父母都相信所谓的“天性使然”:“我的孩子生下来就胆子小。”“他从小就是个急脾气。”很多父母都这样安慰自己。


可是,任由孩子个性自由发展是不正确的。在客观承认孩子天性的同时,任由孩子个性发展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
  
无视孩子的个性或用大人的思维方式进行说教都是不对的。举个例子吧:生性散漫的孩子越是在人多的时候,越表现得顽皮固执,感到没面子的父母有时会发火,甚至动手打孩子。可这种强迫式的管教或者大发雷霆的方式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如果孩子因为性格原因表现得很活跃,父母首先要通过改变周围的环境,帮助他尽快安静下来,然后再告诉他对错也不迟。

  

孩子是在自残吗?
  
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有时会出现用头撞墙或地板、打自己耳光等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妈妈说一句“不行”,就能哭得背过气去。我的儿子庆模常用的做法是故意把手指伸到嘴里让自己呕吐。

  
孩子周岁后开始明白“不行”这句话的意思了。于是,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会用头撞墙、扔东西来表示心中的不满。但是,这和大人们认为的带有明显目的性的自残行为不一样,这不过是无法自如地控制情绪的一种表现。心里生气,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所以才会打自己或是用头撞墙。这里并没有“这样做,妈妈就会注意我”的意思,因此,只要妈妈注意安抚孩子的情绪,孩子一会儿工夫就会好转,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从大脑的发育过程看,故意让妈妈发火或目的性的自残行为多发生在孩子36个月以后。36个月后的孩子再出现打自己或撞墙等行为,才可能是有意的。但这种情况下,仍然应该先了解上述行为发生的原因,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孩子是错误的。


不要吓唬孩子,注意安抚情绪
  
对于孩子缺乏自控而出现的行为,不要吓唬孩子,而是尽可能去安抚他的情绪。过于严厉的训斥只会让情况继续恶化。比如,如果孩子有故意用头撞墙的习惯,可以在房间里事先铺好垫子,反复撞了几次后,他们就没兴趣了。

  
另外,还要引导孩子自己收拾残局。庆模把吃进去的饭吐出来或丢碗筷的时候,我总是等他情绪稳定后和他一起打扫。虽然我说的话他不能完全听懂,但一起做做样子也是好的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告诉孩子,他们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必须对自己造成的后果负责。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阶段,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在收拾残局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减轻这种自责,也有利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开发。

 

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影响
  
孩子发生过激行为的时候,妈妈千万不能被孩子的情绪影响。妈妈乱发脾气,只会进一步刺激孩子,导致更加极端行为的发生。因此,妈妈需要做出理性的判断,耐心对待。这时候,不妨深吸一口气,静静等待孩子平复紧张的情绪。一般情况下用不了10分钟,不用大人劝,孩子就会安静下来的。这时候再对他说:“这样发脾气可不好呀!”可能效果会更好。即使孩子听不懂妈妈的话,他们也会知道自己的做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且,他们会明白妈妈不会理睬这样的行为,做了也没用,只是使自己更不高兴而已。慢慢地,他们就会改变做法。

  
有时候,为了观察自己不在时孩子的行为,或者希望孩子自己恢复平静,妈妈甚至会故意躲起来。其实,诱发孩子自残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离开父母后的不安全感,所以这样做只会刺激孩子,是绝对错误的。




孩子行动迟缓和情绪发育有关吗?
  
“邻居的孩子又蹦又跳,我家的宝宝怎么连路都走不好呢?”

  
有些孩子各方面都发育得挺好,就是行动迟缓,和其他孩子比总是慢半拍,还经常摔跟头。这只是运动能力发育迟缓的问题吗?

运动发育和情绪发育相辅相成
  
运动发育和情绪发育就像是一辆车的前轮和后轮。特别是6岁前的幼儿发育阶段,总是互有先后,共同发展。由于彼此联系紧密,某方面能力发展不足,往往会影响到另一个方面的发育。

  
例如,不安和畏难情绪严重的小孩,即使身体发育良好,学走路也会比较晚。这是因为这些孩子虽然具备了正常的运动能力,但是由于胆小,不敢去尝试走路。而且,一些精细运动能力的开发也会比较晚,因为精细运动能力需要通过经常活动身体并不断尝试来发展,而胆小的孩子往往好静不好动。而如果运动能力发育迟缓、自我意识不强,也会影响情绪发育,孩子的不安全感更强烈,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运动能力不足,应先从情绪方面找原因

  
孩子运动发育迟缓时,应先了解是否存在让孩子不安的要素。如果是因为情绪方面的原因造成运动发育缓慢,那么消除这些不安要素,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有的妈妈会拉着孩子的手,强迫他们练习走路。这会造成孩子对学步的抵触情绪,甚至形成“我怎么连这个也做不好”的自我否定意识。

  
还有的孩子不是不能走,而是不想走。他们的情绪发育正常,爬得很快,可就是不愿意走。这是因为孩子的性子比较急,觉得爬起来更快,所以宁可爬也不愿意进行走路的练习。如果属于这种情况,大约16个月左右,孩子就会自己开始学步,不用过分担心。

  
还有些慢性子的孩子,运动发育也会相对慢一些。这样的孩子做什么都不着急,学习走路自然会晚一些。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孩子是因为大脑发育异常而出现的身体发育问题。这样的孩子行动坐卧都不稳定,需要到专业儿科进行咨询。



孩子不愿去幼儿园,怎么办?
  
也许是因为工作原因,或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会把很小的孩子送去上幼儿园。但是,送孩子去幼儿园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虽说不愿上幼儿园是个普遍现象,但每天又哭又闹的孩子还是让妈妈觉得很心烦。

  
上幼儿园的最佳时期和孩子对幼儿园的接受程度,因每个孩子的发育水平而不同。有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也愿意听老师的话;可有些孩子很大了还是吵闹着不愿意去。虽然时间先后存在些许差异,但通常满3岁后就可以离开妈妈去幼儿园了。小一点的孩子不愿意离开妈妈而哭闹是很正常的。还有就是,男孩儿的发育相对晚一点,4 岁前不愿上幼儿园都是属于正常范围的。

  
孩子无论如何也不愿离开妈妈

  
如果孩子3岁以后还不愿意去幼儿园,妈妈就应该仔细观察是否有其他原因了。首先要判断孩子是否处于分离焦虑阶段。这时候,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的社会性,经常强迫他和其他小朋友玩,可这样会让孩子的焦虑感更强烈。孩子会把去幼儿园和再也见不到妈妈联系到一起,因此顽固地表示拒绝。

  
另一种可能是,孩子以前去过幼儿园,但因为不适应又回来了。妈妈总是希望孩子能多和外人交流,但孩子如果一时难以适应,自然就不愿意再去了。还有就是生性胆小的孩子,不太容易适应陌生的环境,所以也不愿意去幼儿园。


  
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的原因还有很多。可能是对妈妈过于依恋,或者是不善于处理和其他小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自理能力不强,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妈妈应该正确判断真正原因,并立即着手解决。

  
不去幼儿园也是可以的

  
幼儿园不一定是孩子最好的选择。特别是个别情绪特别严重的孩子,最好是在家里由妈妈照顾,以后直接上学。孩子没做好心理准备就被父母强行送到幼儿园的话,不适应集体生活的经历和记忆会不断累积,长大后可能会出现厌学心理。经历太多失败对孩子没好处,成功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

  
送孩子去幼儿园之前,为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环境,可以逐渐延长孩子和妈妈分开的时间。多带孩子去公共场所或者去亲戚家串串门,创造一些孩子和同龄小朋友接触的机会。一开始孩子会比较关注妈妈是否在身边,当他确认即使妈妈不在身边也不会不安全后,就会逐渐变得独立起来。

  
刚开始去幼儿园的时候,大人可以多陪陪孩子,适应1~2周后再逐渐引导孩子自己玩。如果孩子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可以事先告诉老师,请老师特别留意。去幼儿园大约1个月左右后,如果孩子能够适应最好,实在无法适应,也没必要强求。适应期最好不要超过1个月,即便不能适应,也不要责怪孩子。让孩子在家调整一段时间,找机会再送就是了。

  
另外,亲兄弟间或者比较熟悉的孩子之间没必要做比较,不是说大的适应了,小的就一定没问题。一定要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为什么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也不爱学习?
  
大多数孩子都会有一两件不愿意做的事情,可有少数孩子却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儿童期正是充满好奇心的时期,如果好奇心总被压制,就会形成这样的性格。类似情况还发生在母子情感依恋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情感依恋问题使得孩子对外界产生了怀疑,因此对一切都会失去兴趣。

  
对这样的孩子事事要求过高,反而会激化不安情绪,加重他的厌烦感。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孩子切实感到父母的爱。

  
不爱学习的孩子

  
强迫有厌学情绪的孩子学习只是妈妈的一厢情愿。因为别的孩子学习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去学,而并不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虽然民间有“从小看大,3岁看老”的说法,但通过孩子6岁前的学习能力和态度是无法预知孩子未来的。在这个阶段,孩子对学习有没有兴趣都很正常。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阶段和学习相关的脑组织还没有发育成熟;而且,不同的孩子关注点也不同,先发展起来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妨用轻松的态度去关注孩子的成长。

  
很多妈妈都会为学龄前的孩子不识字而发愁,其实,这个年龄的孩子不识字是很正常的。让他们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的强迫只会让孩子感到学习很乏味。

  
父母应该宽容对待孩子的失误。孩子的能力都是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误中点滴积累起来的。如果孩子的每一个小差错父母都要去严格地纠正,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会被逐渐扼杀。通过适时有趣的刺激,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往往比仅仅得到正确答案更好。



周岁前的孩子更喜欢带自己的人
  
婴儿在6个月左右时开始形成对主要抚养人的依赖性。如果带孩子的不是妈妈而是其他人,那么和其他人形成依恋关系是很正常的,因为孩子更喜欢带自己的人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孩子仍然看见妈妈就不愿意离开,那就要注意那个主要抚养人在抚养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要特别留意孩子和主要抚养人的关系。在此要强调的是,和主要抚养人相比,孩子更亲近其他人的时候,依恋关系存在问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但是,和妈妈相比,孩子更喜欢爸爸是一种自然现象。周岁前后的孩子运动机能高度发育,特别喜欢利用身体的游戏活动。爸爸往往在这方面更擅长,所以孩子觉得和爸爸一起游戏更有意思,自然愿意亲近。

  
判断和孩子依恋关系的方法非常简单,看看孩子疲劳或生病的时候,更愿意找谁就知道了。平时和爸爸或是其他人多待一会儿无所谓,生病或累了的时候还是首先想到妈妈。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孩子找妈妈说明玩累了或是有其他的需要。

  
2岁以内的孩子通过依恋关系的形成获得情绪方面的安定感,并形成社会性认识。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依恋关系的形成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课题。


上班的妈妈
  
上班的妈妈因为没太多的时间陪孩子,所以会担心出现依恋关系方面的问题。其实这种情况下,应该更坚决地帮助孩子和主要抚养人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妈妈工作繁忙,实在不能多陪陪孩子,倒不如把孩子交给其他更适合的抚养人,让孩子在精心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妈妈没有必要担心孩子会因此而疏远自己。很神奇的是,你会发现,孩子一过2岁自然会分辨妈妈和其他照顾自己的人,并认定妈妈才是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最好的人。孩子会自发地认识到“妈妈”的存在,认识到这个人才是最爱自己、最愿意为自己付出的人。从此,孩子会在早上揪着妈妈的衣角不让走,白天会追着妈妈打电话让她早点回家。这种情况发展到孩子3岁以后,甚至有的妈妈会认真考虑是不是不再上班了,如何和孩子共同度过这段时间成为这一阶段更重要的事情。

  
如果由其他人带大的孩子不喜欢甚至是害怕妈妈,那么说明其他抚养人给予孩子的爱是不够的。对妈妈的这种态度反映出其他抚养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孩子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其他抚养人的态度对母子关系的影响会远胜于母亲本身的态度的影响力。因此,上班的妈妈不必为不能亲手带大孩子担心自责,应该多用心寻找一位真正愿意付出心血来爱护和培养孩子的其他抚养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公共平台 :点击添加好友——查找公众号
自闭症咨询

无法注册请点击|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平台|法律顾问:段方磊|北京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27 05: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