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闭症论坛-自闭症家长交流第一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58|回复: 0

正强化与负强化的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8 14: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运用惩罚可制止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生,但这是消极的措施。人们更为关心的是,在消除不良行为的同时,如何建立替代性的良好行为。我们这就是所述负强化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负强化及其范例  
   
负强化是指在一辨别性刺激或情境下,行为者发出一种行为,结果可引起厌恶刺激(或称负强化物)的移去或取消,则以后在同样情境下,该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由于厌恶刺激如强烈的噪声、强冷、强热、电击、隔离、捆绑、鞭打等能使行为者产生极大的不适意感,严重者甚至威胁行为者的生存或安全,因此这些厌恶刺激的移去或撤除能满足行为者的安全和舒适的需要,达到和给予正强化物同样的效果。所以与正强化一样,负强化能增加个体行为的出现率。
   
例如对一个爱咬指甲的孩子,可用负强化法在其手指上涂上胡椒粉,这样孩子就不会再咬指甲,而是把指甲及时剪掉。父母看到后很高兴,就不再在他手指上涂胡椒粉,则小孩以后咬指甲的行为会减少,而用指甲刀修指甲的行为会增加。又如,某青年因赌博被判有期徒刑2年,在狱中,该青年有悔改之心,拼命劳动,结果被减刑一年。以后该青年的良好工作态度就可能会增加。

二、负强化与正强化、惩罚的比较
   
1.负强化和惩罚。
   
负强化和惩罚都需运用厌恶刺激,两者的区别在于,惩罚是施加厌恶刺激,而负强化是除去厌恶刺激。一般地,两者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施行目的不同。
   
惩罚施用厌恶刺激的目的只是阻止不良行为出现,不一定要形成良好行为。负强化则是通过厌恶刺激抑制不良行为,并达到建立良好行为的目的。
   
(2)实施方式不同。
   
惩罚是当儿童表现不良行为时及时施以厌恶刺激,以便阻止不良行为产生。负强化是针对正在受惩罚的个体,激发他“改过向善”的动机,或鼓励他去从事良好行为。一旦发现这个个体表现出预期中的良好行为,就立刻把正在进行的厌恶刺激撤走。


(3)施行的后果不同。
   
惩罚的后果是不愉快、痛苦和恐惧的,而负强化的效果是愉快的。综上,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得已情况下才施行惩罚,并要求用良好行为来代替他的不良行为,然后撤除刺激。如爱吮手指的人老吮手指是因为手闲着无事可做,因而矫正者要引导他从事其他的积极活动,使他抑制吮指行为。对爱哭的孩子要训练他说出自己的要求,而不是用哭闹威胁。
   
一般地,负强化比惩罚更具有积极作用,它不仅可以阻止不良行为,还使犯过错的人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例如对一个因犯错误而记了大过的学生,教师利用负强化法先使学生知道本身的错误所在,鼓励他努力学习,多做一些有益的事,以后在适当的时候撤除其记过处分。因此,日常生活中纠正不良行为时,要尽量避免单独运用惩罚方法,应采用与替代行为相结合的惩罚即负强化方法。
   
2.负强化与正强化。
   
负强化与正强化关系密切。它们都是一种用来增加行为发生率的强化过程。它们的区别很大,一方面是正强化使用愉快刺激而负强化使用厌恶刺激,另一方面在应用上也不同,当正强化物强度不够,无法吸引被矫正者去从事所期望的行为以改正不良行为时,就需要利用厌恶刺激,用负强化的形式来建立被矫正者的良好行为。
   
例如某弱智儿童经常用手打自己的头,运用正强化物如糖果等已不能消除他的这种坏习惯,于是矫正者或教师采用了与厌恶刺激相结合的负强化法来形成替代的玩玩具行为。矫治结果表明,这样不仅消除了该儿童的不良行为,还养成了其玩玩具的良好行为。
   
3.正强化、负强化、惩罚的比较。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兰和斯金纳把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列成下列简明表格来区分:

给予 取消
正强化物 A.正强化 B.惩罚
厌恶刺激 C.惩罚 D.负强化


该表格的意义为:当某人从事一种行为时,矫正者给他以喜爱的强化物,此叫做正强化(A);当某人从事一种行为时,立刻给予他以厌恶刺激,此称惩罚(C);当某人从事某种行为时,立刻取消其原来享有的正强化物,此亦为惩罚(B);当某人从事某种行为时,即刻取消原来给予他的厌恶刺激,此称负强化(D)。

三、负强化实施案例
      
美国临床心理医生吉尔和沃尔夫曾使用负强化法训练过一组重度智能不足儿童,以培养其形成解大小便的习惯。实际训练时采用个别矫治法。训练人员用一条约四五米长的布带,一端绑在患儿的腰部,另一端绑在厕所里。
      
训练初期,实验者仔细地观察这些孩子,耐心地等待孩子们出现想上厕所的意愿。当他们一发现孩子有上厕所的意愿时,一方面立刻松散所绑腰带(即撤除厌恶刺激),一方面给以奖励,并说:“很好。”
      
第二阶段,要求儿童能自动走向厕所,方给他解开布带,并给予奖励。
      
第三阶段,要等儿童走进厕所,坐在马桶上,才松开布带并给以奖励。最后,要儿童解好大便,并穿好裤子,才能把布带松开,并给以奖励。
      
以上程序采用了逐步训练法来提高训练的标准。实验结果证明,此法对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习惯(如到厕所里大小便的习惯),有较好的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微信公共平台 :点击添加好友——查找公众号
自闭症咨询

无法注册请点击|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平台|法律顾问:段方磊|北京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27 07: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