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孤独症儿童来说,教授社交技巧可以说是最难的。大多数孤独症孩子是规则约束型的,他们的思维是按照一种可预测的和惯例的模式来运行的,这就使他们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交流和互动,因为社交技巧并非是是按照规则来执行的。其实,我们每教给孩子为一个规则,就有一个,甚至是数个例外。让我们举一个我们教导孩子社会的规则的例子,如,要求一定要讲真话。我们是否真的意味着永远要讲真话呢?不,我们从来也没有这样的意思。因为这不是一条真理,至少不是在所有情况下,特别是讲真话有可能伤害别人的感情的时候。比如,对身患绝症的人讲真话有时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情绪。又比如,我们问候他人,这听起来应该相当容易。但是打招呼的同时须要以一种特定声调,伴随着恰当的目光接触或者一定手势,并且要合适的时间,合适的距离,以令人接受的次数恰到好处地说出可能就并不那么容易了。
社交技巧绝不简单。从理论上来讲,对于特定的一种社交技巧可能有数以百计的不同的处理技能和更复杂而具体的变化技能。性别、年龄、文化、距离和关系都同时在社会的互动中发挥作用并且决定我们如何运用特定社会技能来适应具体的形势。然而是否学习社交技巧,不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可以选择的问题。孤独症儿童也不应该和社会绝缘,不论是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他们都必须学会什么是适当的社会行为,以及如何与人进行互动。与其他技能一样,社交技巧也有一些基本的,应该首先教导的社交技巧。他们是进行简单的社会互动和进一步在更高层次取得社会交往成功的关键。
1.能跟他人保持共同关注力
为了使互动真正有意义,必须首先具有关注他人的能力。我们往往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表明我们与人互动的愿望。我们大多数人认为保持注意力意味着目光接触,但其实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通过我们的身体姿势,比如面向别人来表达我们的关注。有时还可以运用一些关注他人的动作,比如点头表示我们同意,表明我们在与人互动过程中保持关注。
2.具备一个可以和他人交流的沟通手段
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是口头语言。但是,孩子的确需要以一个共同一致的方式和他人进行沟通。如果你仔细观察母亲和年幼的孩子一起玩耍,你就会发现其实他们之间所使用的口头语言很少。更多的是非言语对视,模仿性的玩耍和简单的声音。
3.有一定的空间概念
孤独症儿童往往会在个人距离上过分靠近而考虑不到侵犯了他人的个人空间。但是,社会互动中的确存在着个人空间这个“潜规则”。太接近别人就可能冒犯别人,而离别人太远就无法引起别人的注意。到底跟他人保持多远的距离是社会互动中一个比较含糊不清的问题,而且在不同的文化和环境中还可能很不一样。幸运的是空间概念的问题相比其他的社交技巧更明确,更容易定义。它也给孤独症儿童在什么距离的时候才可以与其他人建立互动关系提供了相应的参照。比如通常应该跟别人保持一个手臂的长度左右的距离去交谈,或者当别人走近的时候跟他招手打招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