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恋行为
生长到6~7个月,婴儿对母亲或经常接触的护理人员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尽管早期婴儿也有些辨别不同人的迹象,例如对母乳喂养的母亲身上的气味特别敏感,或对陌生人显示拒绝和哭泣,但是,半岁以前婴儿对无论什么人照顾他,一般都不会发生明显的感情反应,当母亲或护理人员离开时,不会发生分离引起的痛苦。
依恋行为首先发生在母婴联系链之中。母亲哺喂、护理和亲密接触是建立母婴联系的生物学基础。但是,建立母婴之间的感情联结,则是社会性联系的开始。健康的母婴联系的建立,依赖于母婴双方的敏感性。首先,母亲对婴儿的生理需要、智能反应的敏感,将会诱发婴儿的“活”性。例如,生理生活节律的建立、感官反应的协调、感情需要的满足等,对提高婴儿灵敏度有益,成为调动婴儿“活”性、适应性的决定因素。其次,婴儿在与母亲的感情联结中得到安全感。安全感导致他们敢于探索环境,发展智慧和认知能力,勇于接触更多的人,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由此我们看到早期婴儿建立健康的亲子感情联系对婴儿正常生长的重要性。
孤独症患儿由于先天感觉能力没有被启动,最初的母婴感情联结很难建立,从而极大地限制了患儿认人、认识事物能力的增长。在烦乱的状态下,他们在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不会筛选有益或无益的刺激,不能接受对他们有益的人际交往,不会选择有兴趣的玩具。他们把自己局限在摆弄单一物体上,不接受环境的改变,从而他们的智力得不到发展的机会。同时,从成人处得不到安全感,是导致他们处于自闭状态的主要原因。
2.交往行为
随着行动和口语的发展,以及接触人的范围的扩大,婴儿逐渐与更多的人交往。在幼儿园里,婴儿将用大多数时间与父母以外的成人和同龄人交往。他们从大约两岁开始,逐渐适应托儿机构这样的环境。
交往行为与依恋不同。与父母之外的人的交往,跟与父母的依恋行为相比较,社会化的程度更大。此时婴儿交往的对象,并非像母亲主要是带给他们直接需要(如食物)那样,交往行为是与那些不一定给他们带来某种直接满足物质或感情需要的人们的一种交往。交往行为是一种更加脱离自然而纯粹的社会行为,换言之,交往行为不是单纯的依恋或亲近行为,幼儿园的护理人员并不一定会给入园婴儿带来安全感。
婴儿交往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儿童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伙伴交往重要的功能,在于发展他们的情绪种类,诸如友好、同情、内疚、嫉妒、羡慕等复合情绪,丰富他们的心理内涵。与同伴交往时建立的关系是平等的,有获得,也有付出的平等的交换关系。婴儿开始体验伙伴之间的友谊、友情,或者是彼此疏远、互相怨恨。他们在交往中主要是一起玩耍,分享玩具,互相模仿,交换角色,从而可以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欢乐。他们在与人交往中成长,在成人的引导下,在模拟成人的行为中,成长为真正的社会人。
3.探究行为
婴儿机体运动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可以到处爬行和行走,大开眼界而产生探究行为。6个月婴儿已经学会坐,8~10个月会爬,12个月会行走。体位的改变如抬头、直立和移动,不仅是婴儿身体生长的重要一步,而且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契机。在此时期,婴儿特别关注新异物体,他们不断地摆弄、敲打、拆毁玩具,这是他们真正的“钻研”。
探究行为发展婴儿的内在动机,使他们趋向于新鲜事物,发展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兴趣的本质在于,有机体在没有内驱力作用的情况下,即在没有生物本能需要的情况下,具有内在地探索外界的倾向,这就是兴趣。因此,兴趣驱使儿童的探究行为,探究行为又促进兴趣的发展。
进一步说,兴趣和探究行为是婴儿认知、智慧发展的契机,可以扩大婴儿的感知范围,积累他们的记忆材料,促进大脑的思维加工。在此过程中,还培育了儿童勇敢或畏缩的性格、勇于创造或无所作为的品质。
在这个意义上说,兴趣和探究行为是发展中的人能够得到发展的内在需要,它们是有机体的天然能力,也是后天培育的结果。最初,婴儿会从成人面部表情或声音表情上,获取是否前进取得诸如玩具或接近陌生人的信息,这种选择行为称为“社会性参照作用”。父母或教师的鼓励而不是限制信号,能促使儿童探索前进和发生兴趣。这就是为什么父母应该特别关注婴儿早期运动能力的发展的首要原因。
4.恐惧—警觉行为
婴儿8个月后,正如上述,一方面形成了依恋行为,另一方面发展了探究行为。与此同时,婴儿在失去依恋对象和遇到异常情境时,会产生警觉甚至恐惧行为。
恐惧与警觉,也是有机体的一种先天的本能,是为了躲避危害、保持安全和保存生命这些从种族进化而来的行为,因而恐惧—警觉行为是有适应价值的。但是,恐惧对婴儿来说是一种有害的情绪。当婴儿失去安全感时,会感受到威胁、恐吓或恐慌的体验,以及产生退缩、躲避的行为。儿童若经常处于自认为不安全的情境中,就会导致胆小、遇事警觉、过度敏感、退缩、对陌生人躲避和害羞的性格,严重地影响儿童长大后健康个性的形成。
综上所述,孤独症患儿从新生儿时期起,在行为上即已表现出不正常的生理缺陷。他们虽然在生活上得到成人的精心照顾,但不能与母亲进行感情交流,不能萌生保护自己的安全感,不能随着生长而逐渐显露出应有的社会行为,而是处于自我封闭之中,从而更进一步地不能扩大他们自身的社会交往环境,不会与人主动交谈,更不会与伙伴合作游戏,也没有任何创造性想象。他们害怕噪音,表现烦躁,处于原始的躲避危险的情境中。罹患孤独症的儿童虽然不多,他们社会性发育的严重欠缺,反证了婴儿社会性发展对于培育儿童成为正常人的重要性,也教育了年轻的父母和教师,对婴儿从一开始就必须刻意关注他们的心理与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