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北京自闭症论坛-自闭症家长交流第一平台 返回首页

宜昌治治妈0203的个人空间 http://bjzibizheng.com/?427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自闭儿教养宝典3

已有 1080 次阅读2012-11-22 14:09 | 宝典

 

凡事起头难,第一个步骤总是最困难。举个例子:诱导孩子慢慢将他心爱的玩具或其他有兴趣的东西放到你的手掌或头上。如果他伸手去拿,这个关键的第一个步骤就已经发生了,也就完成了一件重要任务!第二个步骤,就是尽量延长这些互动或沟通循环。将玩具藏在另一只手或衬衫里面,但让他能很快找到。接下来,你带着他的玩具躲在椅子后面慢慢匍匐前进……。他想开门时就帮他开;不过他必须做出动作告诉你手要放在哪里以及要如何拉开。请你永远要想着如何尽量延长或增加沟通循环,以及如何尽可能诱导他更有主导能力。

    等到你跟孩子之间的对话能超过二十个连续循环、孩子能够采取主导,成为与你旗鼓相当的伙伴,那么你们就真的在沟通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不要害怕新的试验。不管做些什么,就放大胆子去做;只要孩子能够采取主导,而你们之间的互动能持续进行,那么你就做对了!多练习;你唯一会犯的错误,就是感到丧气及放弃!

第八章  象征、想法及字汇

 

    陶德是一个四岁的活泼男孩,被诊断为“自闭症相关障碍”,还有轻微的口语动作问题。他习惯使用丰富的表情动作和声音与父母沟通,不过尚无法使用任何字汇。父母虽然想让他上幼稚园,却认为他至少须学会一点点语言能力,才有能力学习。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帮助陶德能由表情动作的方式进展到使用字汇,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及欲望。

    父母和其他照顾者看到“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能够参与,且具有意向,同时开始学习使用表情动作时,都会感到欣慰。不过他们也希望孩子能进一步学习用字汇表达想法和感受。孩子学习参与及沟通能力的基础都已上了轨道之后,究竟要如何开始产生想法、象征及语言,并且利用这些来跟别人沟通?

第一个想法

    每一个婴儿及孩子的语言能力到底如何产生?探讨人类演化的一些相关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请参考《第一个想法》一书)。大多数“自闭症相关障碍”及其他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即使他们有生理方面的障碍),学习的过程也很类似。孩子要学习语言,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是心中必须有想法,因为有了想法,才有说话的素材。

    我们发现,孩子要有想法,必须能够分离出知觉及行动。对于婴儿及许多“自闭症相关障碍”孩子来说,知觉和行动是黏在一起的,也就是我们所称“固定的知觉动作模式”;就是“看”和“行动”同时发生。因此婴儿看到妈妈时,会同时伸手抓她;或听到妈妈声音时,哭着要她。感觉方面的知觉以及当时的情绪带出立即性的行动。许多“自闭症相关障碍”孩子出现的行动往往是逃避或退缩:他们听到声音,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因为他们的感觉系统出现过度反应,因此只好选择关闭自己;或者他们看到电风扇,感觉这个刺激很好,因此一直死盯着看。知觉及反应之间,通常夹杂着一些情绪——可能是害怕、焦虑或自我刺激的乐趣,不过这整个流程都相当固定。

    前面两章曾讨论过,婴儿有了情绪反应之后,开始能够与别人交互示意。前语言的信号开始取代了固定的行动和反应。学步期幼儿能用渴望的神情看着妈妈,一边做出“抱我起来”的动作或表情。妈妈可以用手势表示“等一下”,学步期幼儿点点头,双方达到一个协议。这些互动分离出来的,一方面是孩子看到或听到的内容,另一方面则是藉由固定动作(例如:咬、打、抓或退缩等)产生的内心影像。

    孩子摆脱了习惯性的行动之后,知觉部分(他看到及听到的部分)成为一个独立的影像。此时孩子的心中有了妈妈的影像,且不再与某个固定的行动黏结在一起。刚开始时,这些心理影像都各自独立;随着时间,孩子心中这些影像之间出现了联结。举个例子:透过与妈妈之间的许多互动经验,“妈妈”这个独立的影像就有了特定的意义。“妈妈”代表满足、挫折或兴奋的感觉,或带给孩子不同的玩具、食物等。孩子将所有这些事物与“妈妈”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一个有意义的“妈妈”概念。孩子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透过同样的方式取得意义——父母、兄弟、毛毯、食物等;这就是“想法”产生的实质过程。等到孩子有能力在心中描绘不同的人物、物体和动作,他就能够有意识地记住过去的事情,以及出现对未来的期待或心愿。

    有趣的是,孩子针对周遭环境中的人、物赋予特定意义,并开始使用自己的想像力时,他们也会对自己的想像内容感到更害怕而变得更敏感。依这个方式发展的孩子,开始变得较没有信心且更贫乏;举个例子:孩子半夜醒来时,可能会比以前更害怕。就象征发展的氛围来看,这是一个不错的征兆;“梦魇”显示睡眠时,孩子的大脑正试验着一些可怕的想法;此时应该要给孩子特别的支持与安抚。之后,他就会慢慢学习到如何分辨真实和想像之间的区别。

第一个字汇

    孩子有了想法,就可利用图片以及使用布偶玩假扮游戏——譬如:喂玩偶吃饭或把某个玩偶当作妈妈。此时,父母或其他照顾者可帮助孩子学习用口语表达心中想法。我们也想要帮助他能辨识别人发出的声音,

以了解别人的想法,以及使用正确的字汇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般来说,孩子学习以更多个沟通循环与别人互动时,就能发出更多的声音,更能操控与舌头及声带运作有关的精细口语动作模式。字汇并不会一下子全部出现,就像打开电器开关一样;相反地,依照正常的发展,从孩子出生后的几个月起,就开始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发展出越来越多复杂的儿语和声音,以及越来越多的子音和母音,一直到他真正开始说话为止。“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由于动作的障碍,这些能力会在年龄较大以后才可能发展,不过他们的能力进展实在太慢,以至于无法发出声音。

    同一时间,孩子不只理解了各种手势、微笑及皱眉的涵义,也能懂得不同声音的意思;他学习理解跟在指示(用手指)、微笑及皱眉等动作之后发出的各种声音,并学习区辨快乐、哀伤以及兴奋的不同声音。人类的舌头及整个口腔动作区域可做出无止尽的不同动作,而人类的耳朵可察觉到各种各样的细微声音。因此,早在还不会使用词汇来表示各种层次的意思之前,口部的动作就已经是重要的沟通工具。人类的大脑是天生的模式确认者,能够持续整理早期的沟通互动内容。大部分“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可以发展出这种确认模式的能力,只不过有些孩子的发展会较迟缓。这些孩子需要透过更多的练习,甚至由于神经问题的障碍程度不同,而需要非常多的练习机会。不过这些孩子的障碍程度往往无法容易得知,常常是在开始接受一个最好的介入方案之后,临床工作者才有机会看到孩子的进展速度。

    因此,当孩子的脑子里开始冒出一个个想法时,他就有机会学习理解或辨认各种不同的声音,发出不同的声音,控制自己的声带,以及模仿别人发出来的声音。一旦孩子能够理解不同的声音及发出各种声音时,他也就能很快开始重复一些别人发出来的声音。孩子想要出去,因此拉起妈妈的手,猛敲着门;妈妈问他:“你想要出去?出去吗?”忽然孩子就说出:“去,去,去。”妈妈再重复一遍:“出去,出去。”,接着孩子说出:“出去!”妈妈很快打开门,孩子就可以出去玩了。

    或者,孩子指着果汁说:“哦、哦、哦。”爸爸说:“这是果汁,果、果、果。”孩子跟着说:“果、果、果。”  一边用手抓向果汁。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不只学到“果汁”这个字或喊出图片中的果汁,同时也学会正确喊出自己快要喝到的那瓶果汁的名称,真正了解果汁的意思,同时将“果汁”这个字与自己先前跟“果汁”有关的所有经验都牵连在一起。这时,孩子已知道“果汁”是一个有意义的象征,这也就是通常孩子真正学会字汇的方式!

    父母或照顾者也可以给孩子选择机会,想出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以协助孩子学习新的字汇。前一章提过,一定要先给孩子喜欢的选项,其次才提出比较没有吸引力的选项:“你是想出去玩,还是想睡觉呢?”你提出来的第二个选项应该是比较无聊的答案,如果孩子只是学着你(照顾者)说“睡觉”(因为这是他最后听到的话),你可以回答:“好,我们去睡觉吧!”而孩子通常会说:“不要,不要!”接着你问他:“那么,你想出去玩~玩还是(做出打鼾的声音)睡觉~睡觉?”很快地,孩子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了。

    孩子透过这种方式学习——人类语言能力的一般发展方式,以及所有孩子学习语言的方式——他就能在真实的情境当中正确学到语言的意义。孩子开始在沟通当中投入了感情,并有了想法——“我想要让门开着”。接下来,照顾者帮助他了解并使用能传递这个意向的字汇。能够在字汇当中投入感情,这个字立即对孩子有了意义,而且也能马上类推到其他的情境。接着孩子就能将“打开”这个字用在不同的情境中——譬如:在学校里,有一个玩具盒要被打开时。

    我们认为,所有的语言都始于前语言表情动作沟通,包括各种不同的声音,然后继续带出越来越多的声音互动。这些声音的交流连结了“想法”时,正式的语言就开始形成。演化过程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婴儿及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也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许多“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而言,这个学习过程更是缓慢,因为他们绝对需要很多的练习机会。

想要沟通的欲望

    有什么因素会促使孩子不只使用语言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同时也能用来分享信息?能够充分使用想法及语言——会说出“妈咪,看我的车车”或“爹地,我要把球弹回去”,而不只是“我饿饿”或“给我那个”——也就是说孩子必须想要使用字汇来分享信息。这个过程通常会以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出现:孩子的示意能力越来越好,能够开启并结束更多的沟通循环,用手势指给父母知道、微笑、点头,以及使用情绪的表情动作以解决问题,他便学会可以经由情绪示意结束与别人之间的互动。他不一定需要被拥抱、亲吻才能感到温暖、亲密及依赖;这些感觉也可以透过表情动作或字汇的交流出现。听到远方亲人透过电

话传来的声音,当然不及给他一个拥抱那么贴切,不过大多数人也都能感受到同样的温暖;因为我们大家都已经是“末梢的沟通者”了!

    要发展沟通的欲望,第一步是自己能使用这些表情动作;接着透过表情动作或字汇的交流,以协助孩子感觉到跟人之间的亲近,感觉到自己是人际的一部分,并且能协商及调节这样的关系。到此阶段,孩子开始了解,沟通不只是用来获得饼干或拥抱的一种手段,同时沟通本身也跟饼干或拥抱一样棒!想像你自己在一场宴会当中,碰到一个亲切体贴的朋友,他不时以点头、闪亮的眼神来回应你说的话,而且重视你说的每一句话。这时,你不只感到这个人能了解且同意你的各种想法;同时也会出现一种与他连结在一起的直觉、一种归属感,以及遇到伯乐的感觉。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一个四个月大的婴儿身上,当他对妈妈一笑,而妈妈也回他一个微笑时!

    孩子能够看到沟通的重要性后,就会更有动机使用字汇且成为一个标准的“长舌”——不停地说话,想要告诉你天底下发生的每一件事:“妈咪看这个”、“喔,爹地,看我做了这个”等等。对于没有特殊需求的孩子,通常这个阶段出现在两岁及四岁之间。其实,许多父母都期待这个阶段的孩子能够安静些——“嗨,给我几分钟安静时间,我正在跟祖母讲电话!”不过,“自闭症相关障碍”孩子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这个阶段,因此我们一直努力协助他们能够兴奋看待自己新学到的字汇和语言,同时也乐意说出自己正在做的每一件事。迈向这个破茧过程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孩子能在沟通当中,投入与自己被照顾或被抱起来时所感受到的温暖及满足感觉。父母及其他照顾者越能喜欢利用情绪示意,加上孩子会使用的语言与他互动,孩子就会越重视沟通。他会体会到沟通可以满足许多不同的情绪需求——面对焦虑及害怕时的喜悦、好奇、肯定、探索、舒服感——就像大多数健康的成年人一样的感觉!

    若是沟通带来不错的感觉,孩子就会想要模仿照顾者,并快速学习字汇。沟通,先透过模仿来学习,若没有建立好这个基础,未来的学习就会比较困难。显然的,孩子若是有口语动作方面的问题,就无法发出某些音;不过他当然会想要尝试,可能用别的音来取代。照顾者开始教导孩子口语动作技能时,如果一开始孩子先使用自己的方式说话,其实也没有关系——你会掌握到他到底要说些什么。你可以跟孩子玩游戏,透过仿说的学习方式以练习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有时孩子会以儿语或看似乱用字汇的方式练习说话。你可以教他“思考”,以协助他能有目的地说话。如果孩子随意说出“车子”,你可以同时给他玩具车和他喜欢的玩偶,看他会伸手拿哪一个。强调他想要的东西以及不想要的东西:“想要娃娃?还是要车车?”他可能会说“娃娃”或笑着伸手来拿,或是对着玩具车摇摇头;或者,如果你够幸运的话,会听到他说“不要车”。透过这种方式,你协助他有意义地使用字汇,而不只是靠着背诵记忆学习。建立字汇的意义,关键就在于制造高情感的互动——就像上述例子中,孩子真的想要玩偶而不是玩具车。

想像游戏

    你诱导孩子使用想像情节一起互动时,他就开始学习假扮游戏了。你喂玩偶吃东西,他也喂玩偶吃东西;你的玩偶伸出手说“还要抱抱”。过不久,几个玩偶之间就产生了一个小故事,彼此拥抱、互相喂食等等。不过,主要的关键是要求孩子能够采取主导。“假扮”,能够增加孩子使用字汇和想法的能力,帮助他建立一个象征世界。刚开始时,孩子的“假扮”或许只是模仿他在家中看到的事情,没有关系!不过,他们也可能在一开始时就会运用自己充满创意的做法。一开始,他们学着妈妈的方式喂玩偶吃东西,不过突然让玩偶把食物推开,大声喊“不要”,使得父母搞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是孩子的想像力!

    你可以在孩子的身旁摆上各式各样的道具引诱孩子,特别是扮家家酒的玩具,他就可以根据真实的生活经验演出各种剧情;这是孩子第一次展现想像力的领域。某些特殊的玩偶或填充动物玩偶可以充当孩子的家人或朋友。此外,你也要尽量安排丰富的真实生活经验——接触大自然的散步、逛超市、参观适合小孩的互动式博物馆、坐公共汽车、玩沙坑等等。然后你可以在家中提供各种道具,让孩子有机会重新体验这些经验,看看他会选择哪些东西玩“假扮”游戏。

    为了鼓励孩子能够“假扮”,可以在孩子喜欢的活动中加入一些想像的内容,譬如:他在玩厨房用具时,假装他是一个厨师(你可以帮助他)。先以一段孩子熟悉的假扮情节开始,然后你试着耍一点小把戏,挑战他的创意:如果孩子的玩偶正亲吻着你的玩偶,你的玩偶躲开并且说:“你的玩偶要来找我,才能亲到我。”突然之间,本来一个很常见到的情节就变成好玩的游戏,孩子的玩偶跑来追你的玩偶,并且抓到

了。同一时候,你继续增添一些字汇,邀请孩子也以口语和想像的内容回应。此时重要的是,你要透过自己假扮的角色做出表情动作及讲话,不管你演的是一个玩偶、一个布偶或“四脚朝地”的马儿。

    我们发展了一个课程,叫做“以情感为基础的语言课程(the Affect-Based Language Curriculum——ABLC),就是使用这个方法,有系统地教导孩子语言(第二十章会更详细介绍)。这套方法的主要特色,就是透过孩子投入情感的一些真实生活经验,结合有意义的新字汇及概念,建构出一个象征世界;同时也透过“假扮游戏”(同样也是富有情感的),将孩子的内心世界赋予一些象征的意义。随着时间,孩子的想像力会越来越丰富:太空船发射到月球、大海怪吓坏所有人或女芭蕾舞者令观众惊艳。

    假扮游戏进行时,父母及照顾者应该加入孩子感兴趣的想像世界。譬如:如果孩子醉心于车子,看看他是否会拿起玩偶坐到车子里。注意不要以自己的身分说话,而是以玩偶的角色开口。你要变成玩偶,让孩子知道如何进入想像世界。这样的做法能带给他新的想法和象征建构。你可以以玩偶的口气问:“我可以坐你的车吗?我可以吗?假如你不准,我就要自己进去你的车子里。”接着,就把玩偶放进孩子的玩具车里,孩子可能就会载“你”一程。接着,你可以让另一个玩偶扮成警察,指着两栋建筑物问孩子:“你要去哪里?你要去外婆家或学校?”孩子虽然还不知道什么是外婆家或学校,不过他可以透过这种方式学习,可能就会指着其中一栋建筑物发出“嗯嗯”的声音。你问他:“这里?喔,这是外婆家。”当然你也可以放一张外婆的照片在现场,这样孩子就可以将“外婆”的概念与外婆的影像连接在一起。

    动作及信息处理能力有问题的孩子,往往无法“想像”及“假扮”。对于听觉信息处理能力有问题的孩子,你必须将处理的方式细分成一些简单、可行的小步骤。讲话的方式请尽量避免速度太慢或不带任何感情,相反地,要用一种正常的速度及声调变化,这样孩子才能学到回应你谈话内容的情感部分。视觉信息处理能力有问题的孩子,无法在脑海里保存物体的影像,因此难以假扮这些物体。如果这些孩子快速转换玩具,你可以再给他同样的玩具,协助他将这些玩具的影像连结在一起。同时,记得把玩具依照明显的类别存放,而不是随意拼凑在一起。至于有动作问题的孩子,由于排列行动顺序的能力出现困难,以致于排列想法之间顺序的能力也发生困难;这时,可以帮助这些孩子练习假扮的行动,以及将这些想法化为实际行动。将唱歌或跳舞的活动转换成表演的系列动作,增加表演前的介绍、鞠躬、鼓掌等等。

参与孩子有兴趣的事物

    强烈渴求感觉信息、喜欢到处晃动的孩子,往往无法安静坐着及拿起玩偶来玩。他们的父母常常问:“如果我的孩子不喜欢玩这些玩偶,我该怎么办?”对于这些个案,我们建议父母把自己变成玩具!父母可以装扮成:“我是一只狮子,我要跑到你家里。”或者也可以扮成某本书、某个电视节目或电影中,孩子喜欢的某个主角;父母跟孩子可以一起盛装演出剧中的内容,互相使用一些声音或字汇互动。

    父母常常会提到自己缺乏想法,譬如:无法想出玩偶会说些什么话。其实父母或照顾者感到自己陷入困境时,不妨先停下来几秒钟,观察一下孩子,看看此刻他正在注意什么东西:他想要爬上沙发吗?他拿着玩偶敲打另一个玩偶吗?我常看到家长试着教孩子如何给玩偶一个拥抱,而孩子却笔直走向门口。这时家长会喊着:“不,你不可以出去。回来这边,玩偶要跟你一起玩。”孩子因而发了脾气!请记住你的目标是教孩子学习使用想法,而不是进行任何特定的假扮游戏。你可以在门口、在沙发上或带着玩偶,教孩子使用想法及语言。

    如果孩子走向沙发,你知道孩子对沙发感到兴趣,所以可以问他:“你想坐在沙发上玩或跟玩偶一起玩?”如果孩子指着沙发,你可以再问:“你要躲在枕头下面或爬到上面?”这时你们就已经在沙发上一起玩了!过了几分钟,孩子学着说:“爬上去!”而你可以回答:“好,我们一起爬上去。可是玩偶怎么办?它会感到非常伤心。我们要把它丢在地板上或一起带着它?”孩子可能会看看玩偶,如果他不理玩偶,你可以抓起它爬上沙发,接着说:“我也要爬,我也要爬!”你可以抱起玩偶问孩子:“玩偶要去哪里?”如果孩子抓起来丢到地上,你可以再想出一个游戏跟他一起玩……。

    这个做法就是顺着孩子的意向,但并非完全依据他的作为。他可能只是想动而不说一句话,只想做一些自我刺激或漫无目标的举动,或一再重复玩相同的主题。相反地,你要尝试引入一些不同的主题,以延伸孩子的剧情。引入一个冲突或挑战,利用孩子的负面反应以丰富剧情。制造冲突情境,可以鼓励孩子在游戏当中加入新的想法。每当孩子的游戏内容变成背诵式或出现不理会行为时,你就可以采取上述做法,不过请不要主导整场戏。你甚至可以夸大孩子的固执性(“是的,老大!所有的玩偶都已经排好队伍了,

老大!”)引入冲突时,不必担心表面的拒绝;其实你正在挑战孩子,帮助他更成长且变得更有创意。

    你能继续让孩子参与,帮助孩子使用越来越多的想法和字汇,以一种持续进行的方式跟你互动,最后他终会发现这比一些漫无目的或自我刺激的行为有趣多了!你并不是以一种卑微的态度要求他学习这些事情;重点在于跟随孩子的兴趣,以制造出有利的学习情境。你要以非常缓慢且温和的方式坚持这样的课程,利用假扮游戏引入不同的经验——包括:孩子可能感到困扰或讨厌的各种声音、材质、主题及不同的动作挑战。(当然,孩子若是感到生气或焦虑时,你可以先专注于他比较喜欢的感觉经验,帮助他先冷静下来!)

    你不必如过去那样预先设想或立即满足孩子的欲望(譬如:给他睡觉时一向要抱着的填充熊熊玩偶),试着先等一下下,让他用说话或表情动作的方式表示出自己的欲望;你可以装出困惑的表情,不知他到底要什么,以激励他做出更多的表示。为了鼓励他用字汇或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欲望,你可以帮助他用象征的方式将自己想要的东西具象化,避免此时此刻一直停滞在具体的层次;这样他就能从回应的层次进步到思考层次,这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大突破!

    在第三部中,我们会依据“地板时间”的架构,探讨想像游戏的其他技巧。这些技巧也可以同时用在之前的所有阶段:注意力、参与、有目标的沟通、持续进行的情绪示意以及运用想法等。若是能够配合孩子神经系统的个别状况,这样的游戏就能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并得以扩展孩子的想法。

有意义的象征

    通常,家长从孩子出生一开始就自然会鼓励他的象征发展能力。譬如放一只泰迪熊在摇篮里,这就是他第一次接触到象征的经验,因为泰迪熊就代表你的安抚!孩子知道你不可能一直在他眼前,所以他就把泰迪熊放在身旁。我们利用象征替代真实的事物。不过这些象征——不管是字汇、角色或玩具——都必须植基于你从一开始照顾他以来所建立的关系。注意孩子喜欢哪个玩具,依恋着哪个人;孩子选择哪种象征,譬如:天线宝宝、恐龙、毛毯。其实不管你喜不喜欢,我们随时都会接触到象征。孩子选择的象征,对他而言常具有很大的意义。这些东西,可以成为你跟他玩假扮游戏时使用的第一个玩具,然后再更换其他的玩具。

    孩子拿起玩具时,就已经在用他们的表情动作表示出心中的想法。譬如:早在孩子会说出自己要进去车子之前,他可能已经会推着玩具车前进;或者,他已经会喂玩偶吃东西,或捡起动物玩偶。所以你可以开始发出一个特定声音,代表孩子挑选出来的某个玩具或某个动作,帮助他由表情动作进展到语言。你扮成超人或填充麋鹿说话时,其实也正在鼓励孩子跟你一起玩且模仿你的动作。此时顺序排列以及动作计划的能力都涵盖在游戏当中了——你做的每件事都应该有个开头、中场及结尾。真实生活当中,每件事都会有一个过程:你坐起来、离开床铺、穿上衣服、吃早餐等等。

    仔细观察孩子如何玩某个玩具;他只是随意推着玩具车,还是会把它推到某个地方?一开始只是来回推着车子,或快速推动车而造成撞击,最后进展到视玩具车为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譬如:开到游戏场、游泳池、马戏团。这个象征变成一种手段,帮助他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你的欲望及感受会驱动象征性的思考。由于玩具能提供一种语言,将孩子带入象征及情绪思考的世界,因此我们总是花很多心力协助孩子成为这方面的积极学习者。(孩子若难以操纵玩具或无法排列顺序或因视觉-空间方面问题而无法找到目的地,常常会比较喜欢玩盛装打扮的游戏,因为对他们来说,变动自己会比移动玩具更容易且更熟悉;同时整理及按顺序排列物体和自己,是一件比较复杂的工作!)

探索情绪感受

    我们帮助孩子能表达想法当中包含的所有情绪感受,这样他们才不至于只能以身体及自发性的方式回应自己的冲动。想像及假扮游戏能协助孩子更自在地面对所有的情绪感受,并透过情绪议题来处理。孩子玩游戏时,请仔细观察他表面动作的背后,想要传达的是什么议题,看看他关心的是什么,以及是否有想逃避的情绪感受。这里举出各种基本的议题:依赖、愉悦、好奇心、权力、攻击、设定限制、害怕、爱及控制。显然,这些议题之间多有重复,而且每一出剧情之中都不只包含一种议题:一出戏的内容或许反应出某一个议题,而孩子的行为则又反应出另一个议题。

你可以帮助孩子探索剧情当中蕴含的情绪感受——譬如:玩偶感到悲伤时,问问它是否想念已搬家的

朋友。帮助孩子界定出现在假扮游戏中的情绪感受;孩子能够用字汇来描绘自己的情绪感受之前,大都只能将经验到的感受视为是一种身体的冲动,而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如果你给孩子很多练习机会,学习将感受与行动分离,那么随着年龄成长,他会更容易达到更高层次的思考。你也可透过假扮游戏,帮助“自闭症相关障碍”孩子做好接受新经验的准备,以及预先设想即将来临的挑战——譬如:弟妹的出生、搬新家或上学的第一天等。

你也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负面情绪。不要用个人的主观看法来检视孩子表达负面情绪这件事,请抱以同情的态度,这样他才不会认为表达自己的情绪是一件危险的事!当然,我们对于情绪的演出(有别于表达)也要有一些约束。首先,应该要同理孩子的情绪,并且帮他能冷静下来;然后,试着跟他协商,解释他不能打人(或其他特殊行为)的理由;最后,帮助他说出造成这项行为的情绪感受是什么。

除了假扮游戏之外,你跟孩子之间还可以产生许多根据现实状况的逻辑对话,你可以问他(不是拷问!)有什么想法及感受,以及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若提出问题,不要只是回答他“是”或“不是”;帮助他做出自己的结论。

总面言之,鼓励“自闭症相关障碍”孩子发展想法及语言,具有以下三个目的:

·以表情动作示意,依序获得许多沟通循环,协助孩子以自己原本的价值来评断沟通。

·制造一些有情绪意义的状况,以运用你希望孩子学习的内容!譬如:“爹地”、“果汁”、“打开”或其他新的   字汇;将这些字汇与情绪目标结合。假扮游戏中,如果孩子喜欢车子、战士或玩偶,你可以利用这些东西展开模仿游戏。等到你进入孩子的世界,也可以扮演这些玩偶、车子或战士等角色。

·不管是在假扮游戏或真实对话中,以逻辑方式使用想法。提出问题之后,期待并努力帮助孩子提出一个针对该问题的答覆。

第九章  逻辑思考及真实世界

    五岁的亚雷,动作计划及顺序排列能力有问题,对于触觉刺激的反应过度,听觉刺激则有反应过低的问题,因此常常不理会别人。虽然亚雷看来活泼且充满感情,不过这些问题却让他容易焦虑,而且也无法跟幼稚园的同伴相处。有时他的话听来颇有逻辑性,不过有时却给人鸡同鸭讲的感觉。每当他感到焦虑且挫折时,喜欢不停问同样问题,使得父母或老师深感困扰。亚雷的父母希望帮他减少焦虑的情绪、更有逻辑性,并且能更自在地与同伴一起玩。

    

    这里讨论的逻辑思考,指的是以现实为基础的逻辑,因为有时孩子虽富有逻辑,却是与现实脱钩。孩子可以提出一段完全合乎逻辑的辩论,认为自己会飞,因为自己就跟超人一样,而超人本来就可以飞啊!不过这样的逻辑其实是存在于幻想世界里。天底下所有的孩子(包括“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都必须学习以合乎现实的逻辑方式,来认识这个世界。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这项技能,并且能够运用到家里、学校、工作或各种社交情境。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自己具有逻辑性,很少有人会认定自己的行为不合逻辑;因为从定义来看,如果他不合逻辑,也就没有能力评估自己的思考或行为。一个人如果会说:“真是的,我的行为没有逻辑!”那么他就不只富有逻辑,而且还蛮有自知之明!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缺乏逻辑,那么他就好像只活在自己创造的城堡里。

有限的以及充分的逻辑思考

    举一个大人(我们就称他为琼斯先生)为例:琼斯先生觉得,同事间正在私下议论一些他的龌龊事,而且喜欢出他洋相,因此认定别人有意伤害他。而事实是琼斯先生确实常受到嘲笑,不过问题却在于他的行为表现。他经常会搞笑,而且总是笨手笨脚打翻或碰撞东西,同时在人群中常显得局促不安。周遭的人

搞不清楚他是否装疯卖傻,因此总是取笑他,并不时拿他开玩笑。琼斯先生的同事表示,他常常误解别人的意思,有时还会为此生气。

    在工作技术方面,琼斯先生颇具有天份,别人将他短暂爆发的脾气以及看似不合逻辑的行为,都视为是他的一部分天赋。而同时,这样的一个人处于复杂的社会情境当中,却常错误解读别人的意思,而且缺乏逻辑性。一个人在工作上所需的科学或专业技能,通常都相当具有逻辑性;不过在情绪及社会功能的表现或做政治判断时,却常常不按牌理出牌,这样的人其实处处可见。当然,不是所有的理性或逻辑思考都一定循着这样的方式运作。父母及其他照顾者为工让孩子达到充分正常发展的目标,会关心孩子的所有生活——包括学校、功课方面(不管是科学或艺术类)以及亲密关系等——是否都能合乎逻辑?

    “自闭症相关障碍”或有其他特殊需求的孩子,如同本章一开头提到的案例,由于语言、动作或其他感觉信息处理能力的问题,使得他们无法建立逻辑性及合乎现实的能力,因此很容易就逃避到幻想当中。举个例子:孩子因为受不了太高频率的声音而逃避跟别人说话,宁愿自言自语或做白日梦。

    活在幻想世界里,孩子可以控制不同的人物和对话,而且不会有人问他们一些“为什么、哪里或什么时候”之类难以回答的问题:他们也不必精熟阅读、书写或数学之类的新技能。所以,这是一个很容易进入的世界!如果他们已经学会说话,那么可能就会藉着说话来娱乐自己。许多父母抱怨,孩子若有信息处理能力上的问题,不管在教堂、学校,常常会大声说话或喃喃自语,因而干扰到别的孩子。或者他们可能就不理会别人,且完全不跟父母或同龄人互动。

    这类孩子常无法参与以现实为基础的思考,因为要能合乎逻辑,其中一个首要步骤,就是要有能力完全参与外在世界,且了解这个外在世界。如果孩子因为处理感觉刺激或信息的能力有问题,以致无法参与外在世界,那么建立逻辑思考能力的速度就会减慢,而且会碰到更多的障碍。这种情况之下,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只能有限发展(就像琼斯先生之例)。若是能进一步了解构成要素,那么所有孩子都能获得协助,并且发展出稳定的逻辑思考能力。

    我们绝对不希望孩子成为琼斯先生,而是当然期待他们都能像史密斯小姐一样。史密斯小姐善于洞悉别人的意思;面对工作时,她可以建立一个逻辑架构,以解决技术性的问题;她会评估自己的偏见,并且在书面报告中检讨这些缺点;此外,也会检视自己的报告内容是否完整。她会将这些推理技术运用到与家人、朋友和同事的关系。她善于读出别人微妙的心意,也能听出话中的涵义;无论是在压力、疲累或工作压力过大的情境之下,都能随时展现这些能力。她几乎不曾陷入“全有或全无”的思考陷阱,在评估别人或检视不同行动带来的可能结果时,她总是以相对的灰色地带方式思考。透过史密斯小姐的例子,我们看到了稳定的逻辑思考能力,以及接下来要谈到的反省式思考能力。

逻辑思考的早期步骤

    父母、其他照顾者及专业人员,如何协助“自闭症相关障碍”孩子持续进展到逻辑思考能力?早在孩子开始进入外在世界时,就已经在努力发展这个目标了!逻辑思考能力需要正确的资讯;婴儿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运用自己的感觉进入周遭的世界,并且得到一个外在世界的全貌;通常这项能力会在出生后第三、四个月时开始。

逻辑思考的第二个步骤,是以一种有情绪意义的方式参与这个世界。婴儿会看、会听、会闻、会尝,不过因为不信任这个世界而想要逃避,因此宁愿选择不使用这些能力。所以,第二个步骤就是让孩子乐意拥抱这个世界,相信自己看到的内容,以及信任自己与可以提供资讯的他人之间的关系。“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若是对于感觉刺激的反应过低或反应过度,而必须藉由外力将他们拉进外在世界,或因为信息处理能力的问题而容易在感觉信息输入时感到困惑,那么他们就难以建立上述能力。譬如:本章开头提到的亚雷个案,我建议父母在亚雷焦虑或紧张时,应该保持冷静、尽量采取抚慰、保证的态度;同时,他们必须以活泼有力的方式,带领孩子更完整地加入共享世界,帮忙他能自在地参与别人,以对抗落后的动作发展。

第三个目标,是与外在世界做有目标的互动;这可以简单如婴儿伸手去拿一个会发出声音的玩具并仔细探究,或一个较大的孩子听到老师的指示后拿起一支笔开始写字。孩子为了要了解外在世界,采取的行动必须有清楚目标——譬如:摸摸地板以感觉是否是硬的,挤压气球以了解是否柔软。具有目标的行动,也是逻辑能力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步骤,因为通常它可以引发出一些反应。触摸爸爸的鼻子,手指头会产

生某种感觉,而且也可能引发爸爸的叫声。挤压会发出声音的玩具,能经验到一种特殊的触感或听到一种特殊的声音。孩子能够察觉到具有清楚目标的行动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就可以开始学习因果关系的思考能力及正式的因果推论能力(即使孩子还没有任何想法出现)。这个能力通常开始于半岁以后。

逻辑能力发展过程的第四个步骤,是将一连串具有目标的行动组合成一种模式,譬如:孩子寻找一个被藏起来的玩具时,要求妈妈帮忙;或者孩子思索该如何走出障碍物(越过积木、沿着墙壁、穿过山洞以取得目标物)。这件事需要许多问题解决的步骤,以及许多具清楚目标的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也是更高层次的逻辑能力、科学性推理能力以及模式确认能力开始建立的阶段。所以,利用多种步骤与孩子互动并建立问题解决能力,是发展更高层次的重要思考技能时必要的步骤。孩于若有顺序排列或动作能力的问题,会觉得这个步骤非常困难。

下一个步骤是使用想法,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认为以现实为基础的逻辑思考能力,不过其实它应该属于整个过程中的第五个步骤。这时,孩子已经可以在脑海里试验自己的想法。他们不需要为了找一块饼干而翻遍整间房子,因为他可以在心中描绘出一个蓝图,想像可能藏放饼干的地方。他们会想到冰箱、柜子或抽屉等妈妈习惯藏东西的地方。他们也可以利用假扮游戏来探索想法——譬如:利用玩偶来找寻被藏起来的饼干。所以,想法就成为一种媒介,孩子藉由想法来描绘外在世界,并且在脑中操弄着各种想法。第八章曾提到,一般正常的孩子常在十八个月到二十四个月之间,开始发展这种能力。

如果运用想法的能力进展顺利,孩子就可以进到第六个步骤,此时他开始学习建立不同想法之间的联结。以传统观点来看,这也是理性思考能力建立的开始:这时孩子能够以合乎逻辑的方式结合各种不同想法,并参与各种讨论及辩论。照顾者及父母为了协助孩子精熟这个阶段,常常会尝试扩展他们的创造力。孩子拥有的想法越多,谈话内容越广泛、越复杂、越重要,那么他们也就能成为越来越好的思考者。

举个例子:如果你问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是什么?”孩子回答:“这是一个苹果。”或“这是一只小狗。”这就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反应,他的想法能连结到你的想法。刚开始时,孩子只能回答简单如:“什么?”及“哪里?”,或许加上一些“谁?”的问句;或者当你说:“我要当一匹马。”孩子会回应说:“好,跑,快跑,走啊!”最后,孩子会学到回答“为什么”的问句,譬如:以“因为我喜欢外婆家的玩具”或“因为她很有趣”,来回答“你为什么要去外婆家?”之类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在假扮游戏当中提出(这种状况,照顾者必须以玩偶或所扮演的角色口气说话),此外也可以在一般的对话情境中问这些问题。你跟孩子之间可以进行许多真实生活情境的对话;你可以问孩子喜欢什么食物或想做什么,也可以一起进行假扮游戏。不管是哪种情境,你的任务就是让对话能持续进行!这时可以利用之前提过的技巧——配合孩子天生的兴趣、制造互动、产生双向的表情动作交流,并依此基础来建构言语、跟孩子一起有意义地使用这些言语。这些做法并没有什么诀窍,你唯一可能犯的错误就是不去尝试!

同一时候,你也要挑战孩子能言之有物。因此,如果你说“我要当一匹马”,孩子跟着说“大树”,然后注视着外面;他的想法并没有连结到你的想法,这时你必须挑战孩子,让他能做出相关的联结。你可以问他:“马还是树?马还是树?”先指着自己(当作是马),再指向外头的树。孩子可能看看你,并“没有”指向你这匹“马”,而是指着外头的树;你问他:“要爬树还是看树?”他可能开心笑着回答你:“爬树,爬树!”开始敲打窗户,好像很想出去爬树。这时他已经开始可以有意义地将你们之间的想法连结在一起了!

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需要采取许多步骤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每次他从一个想法跳到另一个想法时,试着帮助他能合乎逻辑,但请不要直接帮他做到。很多家长或专业人员认为孩子可透过模仿学习,而不认为他们可以自行思考!别忘了,你的目标是在挑战孩子,而不是要求他记住各种剧本。孩子若只会背诵剧本,一年后,脑子里虽然背了很多剧本,却还是不会跟人对话、也不会创意或逻辑思考。比起一般孩子,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需要接受更多创意及逻辑思考的挑战。因为剧本好教,所以拿来当教材,教孩子记住各式各样的剧本,这样容易产生一个错觉,以为孩子已经会说一些富有逻辑的事情(譬如:“妈妈,现在去睡觉”),不过却可能因此而渐渐破坏了孩子未来的发展潜能。这个孩子可能记住了很多句子,却还是不会跟同龄人一起玩,也不会跟一位新老师对话,因为他并没有学会以弹性且合乎逻辑的方式使用各种想法及言语。

有时,他会记得完整的句子,并且用得非常适当。其实在重复听到同一个句子之后,任何人都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只要能以逻辑的方式使用句子,当然就是一件好事。许多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想法常是片段不连续的;他们虽富有创意,也会运用一些想法,不过却总是是跳来跳去、毫不连贯,因此

对话的内容常缺乏逻辑及连贯性。面对有信息处理能力问题的“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你必须确定他们能听懂你的话,这样他们才能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连结各种想法;有时,这意味你必须采取戏谑式的干扰策略,譬如:如果你要问一个根本不理会你的孩子问题:“车子要开到哪里去?”孩子只是一直推着车,不理会你,你可以假扮成警察问他:“喔,请停下车子,除非你先告诉我,它究竟要开到哪里去!”受到阻挠后,孩子可能就指着说:“那里!”或回答:“到房子里。”这样你就已经帮助他连结各种想法了。

大部分孩子在四岁左右能达到这个阶段;至于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则较晚才可能发展出这个能力。通常他们能够回答“为什么”的问句时,就可以达到这个阶段。协助亚雷这个个案时,我建议他的父母一定要随时要求他解释话中的逻辑,尤其是他说得太没有条理、显得焦虑,且一再重复时。父母不用对他解释事情,或重复“是”、“不是”的答案,他们要求他必须言之有物,想法也要合乎逻辑。譬如:他问一个问题:“我们很快要吃晚餐吗?” 一遍又一遍问同样的问题,这时父母可以问他:“为什么你问这么多次?你是否担心我会忘记喂你或害怕我睡着了?”这样的问题可帮助父母了解孩子关心的是什么。最后,在亚雷说出不合逻辑的话时,父母可以问他:“这是开玩笑,还是你说真的?”并且让他说得更清楚一些。

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的孩子,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协助他们成为问题解决者,并能够运用多重步骤解决问题(甚至早在他们会运用想法之前)。如果孩子未能建立这项能力,即使脑子里有想法,也毫无用处!父母及专业人员要教孩子这项技能,必须先能与孩子持续进行逻辑性的互动。

区辨幻想及真实

许多认知研究者和理论学者认为,一个人能够结合各种想法并以合乎逻辑的方式使用这些想法,那么他就已经具备现实感的基础。不过,如同前面提到的,有了现实感,也意味着具有区辨幻想和现实之间差异的能力。要建立这项能力,必须先完成一项重要的情绪任务,就像其他的发展阶段一样;要学会区辨现实与幻想之间的不同,任何人都必须带着个人的价值、兴趣及信任感投入外在世界。

个人又要如何区别某个经验到底是属于个人内在或外在的经验?我们怎么知道某个想法是来自自己的脑中还是来自别人的想法?我们又如何知道一个苹果或一块糖果,到底是我们想像编造出来的还是真的有这些东西?梦里的情景都是想像出来的内容,我们吃着苹果时,它真的好吃!喜欢编造故事的孩子,也能凭空想像编出自己到迪士尼乐园玩乐的情景。我问他为什么要编造故事时,他回答:“因为感觉很好!这就好像我真的在那里一样!”有时候,特别是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假扮游戏会带来很真实的美好感觉;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宁愿选择逃避到幻想当中。

我们如何协助孩子建立幻想和真实之间的界线?这里要提出重要的执行步骤:首先,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协助孩子与外在世界的“别人”建立人际关系。这些“别人”,指的就是外在的现实。妈妈唱着摇篮曲,声音来自孩子的外在世界;藉由此方式,孩子开始了解里外的不同。不久,孩子想要妈妈或爸爸帮他拿玩具,他又一次确定外在世界的意义——这个人跟他是分开的,而且他可以做自己不会做的事!

孩子开始与别人玩假扮游戏——他们有一只小猪仔,一边走一边哼哼叫着;妈妈问:“我的小猪猪,你肚子饿了吗?你想吃什么?”这时有一个非来自他们,而是想像出来的外在声音,跟他们一起对话。这个游戏也有助于区辨内外在之间的不同。接着再继续进行逻辑的对话,妈妈问“你为什么想要出去”时,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来自外在的真实声音在问问题,这绝对不同于一个人玩拼图或电脑游戏,这是真实的一个人在问问题,在评断孩子的答案,并回答:“好,如果你想要出去玩溜滑梯,必须给我一个比较好的理由。”透过协商、沟通意见的讨论以及辩论等方式,建立孩子与外在世界之间的界线。建立界线时,越能以情绪的协商为主题(孩子与父母讨论情绪,以了解他为何有此感觉,同时帮助他了解,并稳定下来),那么孩子的自我感就越容易形成。这些经验能够帮助孩子区辨出内、外在的感受。

如果父母太过严厉、过度激动或感到挫折,而无法以一种协调且和谐的方式回应,孩子就难以建立这种界线;他可能会想要逃回幻想之中。父母能够以一种协调、冷静的态度,回应平常日子里孩子的每一种感受,就能协助他建立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界线。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因为有生理障碍,这部分能力常需要更多的协助。

    因此,对于虽具有语言能力却只用在私自幻想时的孩子,协助的重点不是设定限制(许多人习惯采取这样的做法),只是告诉他“不要太大声自言自语”;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退缩到一旁,以比较安静的方

式继续做同样的事。相反地,协助的重点在于将孩子拉入外在世界,开始以比较有趣的方式与他互动,避免他逃入幻想当中。如果孩子说(大部分孩子都会这样):“不要,你不能跟我一起玩,我要自己一个人玩。”你可以把它当成游戏,两人在房内对坐,开始进行协商。你问他:“那我可以坐在这里吗?”“不要,坐远一点!”“要坐多远?”等等。

    每一次讨论、每一个沟通循环,都可以把孩子带入共享的世界。最后你可以问他:“我可以看你玩吗?”很快你就成为他的观众,看着他编撰剧情并为他鼓掌。接下来,你可以建议一些不一样的剧情,这时就成为一场互动式的剧情,由你来当观众及剧情解说者;此外,如果你这个观众够好的话,甚至还可以在剧中演个角色。透过这种方法,你可以将一个逃避现实者扭转成喜爱现实的孩子。

    有一点特别重要,必须限制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一个人看电视或玩耍的时间。许多逃入幻想当中的孩子,往往一天中会有很多时间独处;因此他们必须先学习喜欢互动的关系。间隔式的十五分钟独处,对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绝对是适合的安排。我们知道这对于忙碌的家长是一件困难的任务,因此也鼓励加入其他协助者,譬如:邻近高中大哥哥或大姐姐、大学生或自己的兄妹,才能让孩子一直保持参与的状态。

    在逻辑思考发展的早期关键阶段,每一个孩子都必须接受协助,这样等到他们逐渐成长之后,就能充分参与在各种生活经验之中——包括生理的改变、更多亲密的关系及友谊、改变的团体关系等,并且从这些经验中获得更多学习。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需要许多练习以投入外在世界——可以透过感觉系统、信任关系、问题解决互动过程,接着运用想法,最后则透过以现实为基础的逻辑思考能力。有了这些基础之后,不同生活场所的互动经验,会继续协助界定及重新界定现实及幻想之间的界线,以增强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

第十章  更高层次的抽象及反省式思考

    九岁的丹尼,被诊断为高功能自闭症,就读于公立学校三年级普通班,课堂上有一个助理协助他学习。他的记忆力非常好,因此有很棒的字汇能力,不过涉及较高层次的思考时(譬如:了解有关数学题目或阅读练习等较复杂的书面或口头解说),他就无法赶得上班上其他同学。丹尼的推论能力更是不行——譬如:根据故事情节中男孩的行为,想出他下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老师和家长都在思索如何帮助他加强这部分能力,或如果他停滞在这个层次时,该怎么办?

    治疗自闭症儿童,许多介入方案常只期待孩子在参与、沟通、早期思考能力及日常功能等范围能有进步;当然还是有一些野心比较大的方案。不过我们发现许多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不管属于哪一种类型或其障碍的程度如何,都能够顺利进展到最先的六个阶段,同时也能发展出第四章大略介绍过的附加里程碑,譬如:多重因素及灰色地带的思考,建立一个内在的标准,甚至包括抽象及反省式思考。

进阶的逻辑层次

    孩子能够区辨幻想及现实、合乎逻辑及不合逻辑的状况,通常就已进展到多因思考,或者能够了解事情的发生常有多重的原因:“外面好冷,因为太阳没有出现,而且现在是冬天”;或“我想出去外面玩,去溜滑梯、到处跑一跑,还想去摘苹果树上的苹果”。一旦孩子开始能提出多个理由来解释某件事情,那么他们的思考能力就已经趋向复杂了!多因思考能力(就是因果逻辑思考能力的延伸)的培养,其实只要孩子回答问题时,要求他说出更多的意见就可以了。

    与多因思考有关的,就是我们所称的“间接”或“三角”思考。举个例子:孩子若能了解“美国为了能在革命战争中获胜,必须获得法军的协助;因为法国一向与英国对立,而英国是美国的敌国”,那么孩子就具备了多因思考能力。相同情况,艾迪想跟强尼做朋友,不过发现强尼态度冷淡时,就转而跟比利一起——因为比利跟强尼已经是好朋友;透过比利,艾迪达到了最初的目标!

    有些孩子不需藉助别人就能学习这项步骤:他们跟妈妈要饼干吃,妈妈不给,就跑去跟爸爸要。他们

知道要饼干的方法不只一种!父母或照顾者一定不愿意责骂他:“这样做很不好!”或“你太操控别人了!”如果孩子说了一个百分之百的谎言,这才是另一种操控,你需要教他诚实。不过如果他们展现睿智,学习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很棒的技巧有助于他们发展出更抽象及反省式思考能力。为了教孩子建立三角思考,你可以挑战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我们还可以怎么做?”以追求更多的原因,要求他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一般孩子大约在七岁左右就能精熟多因思考及三角思考能力;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则在八到十岁,甚至更晚才能学会,这时大脑的发展大约达50%到60%,所以绝对不会太迟!我们必须抱持的态度是只要孩子达到一个阶段,那就继续进到下一个阶段。因此,协助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者,不管是儿童、青少年或年轻的成人,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断尝试下一个思考阶段!你可以在孩子过马路、搭车、打扫房间或买糖果时(他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或做作业时(为什么故事中的主角会做出这样的举动?)教他学习思考;父母或照顾者能以缜密的方式或单纯记忆的方式,教孩子学会所有这些实用的技能。

    下一个阶段——灰色地带思考,指的是做比较的能力,而且能针对一个以上的观点。灰色地带思考能细分为两部分:比较思考(为什么花椰菜比饼干健康),以及讨论:“甲比乙好多少?”或“甲意见的说服力比乙意见多多少?”  一般孩子大约在八岁左右就能了解并表达出事情的程度:有多快乐、难过或生气;他们喜欢甲比喜欢乙多多少,以及为什么比较喜欢甲的多重理由,以及比较两种东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灰色地带思考牵涉到敏锐及细腻的能力;举一个例子:如果孩子正在阅读马克吐温的小说(译注:指《汤姆历险记》),你可以要求他比较哈克及汤姆这两个主角,告诉你为什么他比较喜欢其中的某个角色。孩子可能回答你:“我喜欢哈克,因为他比较强壮”,或“哈克比较聪明”,或“哈克比较有趣”;这就是我们所称的灰色地带思考。孩子比较两件事物的不同,并告诉你哪一件东西比较强壮、比较聪明或身手比较利落——这当中就有相对比的成分!

    针对灰色地带的区辨思考,孩子不只比较了两件事情,也比较了两者的差异程度,例如:“哈克的身手比汤姆利落很多很多,不过体格只比汤姆强壮一点点。”同样地,要求孩子说出美国南北战争的三个理由——譬如:奴隶、宗教及经济因素;孩子的能力若已进入灰色地带思考,就能比较出这三个因素的不同重要性。这个能力牵涉到相当复杂的逻辑性,不过假如孩子还未具有灰色地带思考,就容易陷入两极化思考(全有或全无)。很多人生活在“全有或全无”的世界里——“这不是我的路,就是高速公路!”不少人会出现固执的思考内容——从头到尾只有一个方法解决一件事(“汤匙要放在这里!”),或一个问题只能有一个答案——不管是在政治面、历史评价、科学的滥用等。不过别忘了,其实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灰色地带且复杂的世界!

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或其他特殊需求的孩子,因为早期发展阶段受到损害,因此容易卡在固执或两极化思考。不过,父母、其他照顾者及老师若能挑战他扩展情绪、创意及逻辑的能力范围,就能协助他们逐步增加弹性。为了激励孩子的灰色地带思考,我们必须针对事情的灰色模糊地带,询问他们的意见:“我知道你晚餐想吃意大利面,你想吃多少呢?为什么你不选择鱼排?告诉我主要的理由是什么?”孩子不能只是提出正确或不正确的理由,他提出来的必须是灰色模糊地带的答案——譬如:检视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对程度。经过我们积极鼓励,通常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也都能成为富有技巧的灰色地带思考者。很多传统的教育方法都只鼓励正确或错误的答案,不过唯有透过推理式的辩论——不管是讨论朋友、运动或南北战争的成因,才有助于发展灰色地带思考能力。不过我们并不想太干扰孩子,总是希望能以自然的方式帮助孩子学习。其实有很多机会(在家里或学校)可以帮助孩子练习更好的灰色地带及反省式思考能力。    

很多人始终无法进展到灰色地带思考。不少发展正常的青少年及成年人一直停留在两极化思考。如果孩子一向只背诵一些事实资料,或者像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只是反复念着脚本,那么他们就永远无法学习灰色地带思考!反过来,如果能够学习与别人辩论及交换意见,那么他们就有比较好的机会获得更高层次的逻辑能力和现实感。

    此外,我们还要提出另一个逻辑思考层次:藉由内在标准思考的能力(通常要到青少年阶段才会发展出来),评估自己想法及偏见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学生就能审阅自己刚完成的文章,并且认为:“我刚完成了一篇有逻辑且条理清楚的文章。我提出有力的证据来支持我的观点,想法敏锐且细腻,并且引用了所有可能的资料。”或者他可能这么想:“这不是一篇好的文章,我觉得有一点累,因此没有办法搜寻所有想要的资料;而且我觉得自己的逻辑有一点站不住脚。”至于情绪的部分,某个人爆发脾气之后,可能

会认为:“嗯,我实在奇怪,怎么会发了一顿脾气,平常我不会这样啊!”孩子根据自己的内在标准提出看法:“朋友考试作弊,我绝对不是这种人,我得想想:尽管自己不能接受他们的作弊行为,但是否还能跟他们成为好朋友?!”

    根据内在标准来评估自我、自己的行为及想法,比起日常与同龄人相处,需要更多的深谋远虑,才能让一个人评断自己的想法、感受及偏见。即使对大人而言,这个层次的逻辑和反省式思考能力也是稀世珍宝,因为实在太难学习了!为了帮助孩子学到这项能力——尤其是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必须安排许多意见导向的讨论机会,并且注重孩子正在发展的自我感。我们常常没有时间告诉孩子做的事情是对或错,因此也少有机会要求孩子评估自己的行为。我们需要给孩子判断的准则,给他们具体的标准,协助他们成为自己的裁判或自己的良师!

抽象及反省式思考

    传统的观点认为,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绝对无法学到更高层次的抽象及反省式思考能力,尤其是同理心、关乎心灵的理论(了解别人的观点)以及推理的能力。不过我们在第二章已经提过,许多这类孩子确实可以达到这些比较进阶的里程碑,而且这些能力极具深度也饶富巧妙!

    有一个重要因素常常阻碍了孩子精熟这些进阶的思考能力——就是老师、治疗师和父母在教学方案、治疗方案以及日常居家互动中的教导方式!如果我们认为只要告诉孩子“这个不好”或“不可以、不行”,就是在教孩子一些规矩,事实上教的只是一些极端、两极、全有或全无的想法。孩子有时发脾气或冲动做出不好的行为,我们总是假设对他的管教不够;不过其实可能是因为我们一直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来管教孩子,而缺乏使用灰色地带的思考方式!我们可以采用坚定的态度教孩子一些价值观及行为,同时也教会他推理的判断能力及灰色地带思考能力。

    对所有孩子来说,抽象思考能力绝对都是困难的!过去的资料显示,协助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达到这些进阶层次的能力,少有成功的经验,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挑战他们的方法不对。他们绝对需要比别的孩子更多的练习,就像有其他发展问题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练习机会学习走路、坐起来、使用话语等技能一样。

使用语言来推理及思考

    类似本章开头提到的案例,这些孩子虽然具有正常使用言语及句子的能力,不过以口语呈现反省式思考的能力却远远落后同年龄的孩子。一个孩子虽拥有很丰富的字汇,可以正确解释许多不同的单字,接受标准化的语言测验也有很好的成绩,却可能仍然无法以适合自己年龄的方式使用言语来推理。“适合自己年龄的语言发展”,指的是与发展正常的孩子做比较,孩子使用语言推理及思考的能力。

    我们看过许多障碍程度较轻微的“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其中有些孩子曾被诊断为亚斯伯格症;他们的语言发展看似符合自己年龄,甚至还超前,因为他们拥有很丰富的字汇,可以“随看随记”,摸清教科书的内容,这些能力比自己的年级快了三年。不过若是请他们就阅读的内容多谈谈资料以外的看法,他们的表现就落后两年以上的程度。如果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超前,必须注意到这个重要的挑战,通常这是因为信息处理能力的差异!如果适当处理,绝对可以克服,不过我们必须先了解孩子的表现是属于可治疗的特殊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而不是某些无法改变的缺陷。

建立抽象思考能力的操作步骤

    想要达到更进阶的抽象思考能力,第一个步骤要先确定孩子是否已精熟了六个基本的发展阶段。你可以跟孩子进行较长时间、相互参与的对话,使用表情动作及言语,随时随地同时要求创意及富有逻辑思考的方式,以巩固孩子已学到的这些初层次的能力。如果孩子言之无物,你可以假装听不懂,帮助他连结各种想法。透过家庭活动及家人关系、朋友、学校生活当中的较长对话,以及假扮游戏的剧情,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出多因、三角及灰色地带的思考能力,同时也能建立以合乎逻辑方式评估自己感受和行动的能力。

    对于只会使用背诵记忆能力而抽象思考不好的孩子,可以透过日常的对话来协助他们建立创意思考及

提出意见的能力(不光是依赖各种事实资料);不要问:“故事里面的男孩穿什么颜色的夹克?”而是问:“嘿,你觉得这个男孩做了什么?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如果问题的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又拿来问孩子,其实只是增强他的背诵式记忆而已!请你尽量问一些答案不确定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牵涉到个人的意见,譬如:孩子当天在学校最快乐的事是什么,为什么?只要孩子的回答言之有物,那么就是好的答案!

介绍新的抽象概念给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你应该选择在有高度情绪意义的情况之下教导孩子这些技能。譬如:一位十岁大的女孩由家人带来看我(葛林斯班医师)。她有多重学习障碍及认知、语言迟缓的问题,某些协助她的专业人员认为,女孩的问题应该属于“自闭症相关障碍”当中的某个类别;不过也有一些人持不同看法。女孩妈妈认为自己孩子的思考仍然以具体层次为主,虽然她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当不错,不过抽象概念及想法的理解能力却只有五、六岁的程度。我问妈妈:“她不了解哪些概念?”妈妈回答:“比如她爸爸的工作内容。”女孩的爸爸是一位税务会计师,小女孩当然不知道税务是什么!

我说:“让我们努力看看,是否能在五分钟之内帮助她认识什么是税务。”妈妈认为这绝对不可能。接着我试着制造出一个充满情感氛围、类似真实生活的情境。我说:“现在我们假装这里有一个披萨。”接着用一张纸充当披萨,我问女孩我们应该把它切成几片,她回答六片。她的弟弟也一起在诊疗室中,所以我告诉她:“你弟弟要来偷走你的披萨。我来当警察。我可以帮你保护披萨,不要让弟弟拿走,不过你要先拿几片给我。”她说:“我给你两片。”我问她:“你还剩几片?”她数了一下回答:“我还有一片、两片、三片、四片!”我说:“哇,你有这么多!”接着她给了我两片。

我告诉她:“这两片披萨就叫税金,你给我两片披萨当税金,这样就能要我保护你的披萨不被弟弟拿走。现在你还有什么事可拿披萨来要求我做?譬如:保护你们,以免坏人从别的国家跑到美国来伤害你们?你要支付报酬让我帮忙打扫街道吗?你要支付我接通你家水管的工钱,这样你才能在家洗澡?”女孩回答:“我给你一片披萨,让你帮我清洗所有东西。”我告诉她:“没问题,这也是税金。现在假如你有好多披萨,你还想做些什么?”她列出其他事情,譬如:保护她免于受到坏人的暴力威胁,我们也把它称为税金。然后我要求妈妈:“妈妈,问问她什么是税金?”妈妈问她:“甜心,什么是税金?”小女孩回答:“税金就是我拿来换得警察或军人保护我的东西。”妈妈笑了起来,因为孩子已学会税金的概念了。

我利用日常的话语,制造一种引发她有强烈动机投入的情境(即防止弟弟偷拿披萨),教她学会税金的概念。同样情况,老师认为孩子无法掌握一篇文章的条理顺序,我也使用相同方法教孩子撰写文章。我先从对他们有意义的主题开始,譬如:“为什么我比弟弟好?”或“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愿意让我看更多的电视?”他们用口述的方式录下自己的文章,我请了人打字并列印下来,发现这些文章都有完整的结构且条理清楚。

税务及文章的例子有一个共通的原则:孩子都有强烈的情绪投入。你正在争辩一个有强烈感受的观点,如果你可以以逻辑方式思考,你可以利用所有的技巧让个案愿意服从你的命令。譬如:我们看过很多孩子,虽然学校功课不好,却很懂得如何在自己圈子里求生存;因为他们在争论与朋友、游戏或运动鞋有关的论点时,一直是很好的思考者,也能提出合乎逻辑的根据;不过,问题是这样的能力却无法运用到功课!一个人处在一种充满情绪氛围的情境当中时,他的表现应该都会提升到最高层次的思考能力。

因此,教导概念及逻辑思考能力,最好是采取以下两个步骤:第一,先制造一个激发动机的情境,以理解这些新的概念;第二,引入新的专门术语。举一个例子:某个孩子希望能精熟自己正在阅读的某本书中的新字汇及概念,这样他才能写一篇读书心得的短文。你可以先跟他讨论某个基本的概念,先不理会专门术语,只讨论概念的部分。等到孩子记住了,他就可以开始学习相关的字汇,并可以用来写一篇有结构的短文。若想同一时间做到两件事,其实蛮困难的!

当然,孩子在学校时可能会感到焦虑不安;但若他们能在家中多多练习逻辑思考,那么即使出现焦虑的情绪,也不会破坏到他已经具有的能力。等到孩子精熟了抽象思考,遇到焦虑状况时就能开始运用这个能力——其实,他们也可把这项能力当作一种因应的策略。孩子若已具备好的抽象思考能力,他在学校感到焦虑或烦躁时,就可以利用抽象逻辑来捍卫自己的兴趣:“我可以做其他的作业吗?这个作业一直重复在做,而且我都已经全部会了!”

教孩子学习新字汇及概念其实相当困难,因为孩子不只需要记住这些新东西,同时还需要具备排列顺序的能力。大部分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或其他学习障碍的孩子,也都有动作计划及动作顺序排列能力的问题;他们背诵新字汇时常感到困惑,容易忘记了逻辑,因此只能开始乱猜一通。熟悉的字汇以及概念,加上情绪相关的情境,是主要关键!我们都了解,孩子为了争取多看半个小时的电视或吃一客冰淇淋圣代

时,绝对具有大律师的辩才;不过若是要他们写一篇读书心得,内容可能就言不及义了。如果我们能采用简单又具有情绪意义的背景来教导思考技能,孩子就有可能学到如何将这些技能运用到课业上。

帮助孩子学习抽象思考,下一个步骤就是制造出多种感觉的学习管道。不只使用言语的方式,同时也使用影像、动作及戏剧。如果孩子无法对你描述为什么他觉得你不公平,可以要求他用一系列的图画或动作展现自己所认为的剧情,然后再帮助他用语言谈论自己的脚本或图画内容。

高层次的抽象思考,譬如:推论、推测及做出新的结论,也都需要有能力判断自己所做结论的原创性,并对照某一个内在标准。为了能进展到下一个推理层次,个人必须有一个强烈的自我感,并从中反省内在标准。这不只是一个情绪任务,同时也是一个智力上的任务。要帮助孩子达到这个层次,必须确定他们已经先精熟了之前的发展层次;接着你必须继续寻求意见,而不能满足于过分简单的答案。举一个例子:孩子表达强烈的情绪,你可以问他:“你真正的感觉是什么?跟你平常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今天的感觉比较不寻常?是哪一种情形?”这样的问题能鼓励孩子先退后一步,观察并评估自己的感觉及想法。这个重要的思考类型,其实很难应用到个人自己的情绪,因此包括许多成年人都很难做得到。不过若要教导孩子,从一开始就可以提出各种问题。

关于智力上的任务,就是当孩子被要求评估所获得的信息且做出自己的结论时,他们应该要更全心参与。你可以对一个年龄稍大的孩子说:“现在,你要成为自己心中魔鬼的代言人。你的文章中有些什么偏见?你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吗?根据你自己的经验,哪一种看法比较合理?”此时你要求孩子刻意把自己统整到争论当中、自我评估,并针对反对意见提出辩驳。这就是高层次的思考能力,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发展完全。

要帮助孩子(尤其是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能精熟抽象思考,关键在于从容不迫,且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进行到每一个新的思考层次时,也都必须增强之前层次的思考能力,同时顾及到所有进阶层次的思考能力。耐心、高度情绪投入、实务取向、利用日常的生活情境——这些要素都有助于孩子发展过去难以达到的高层次思考能力。绝对不要对孩子的潜力设限,你必须永远假定:达到一个较高层次之后,还有另一个更高的层次正等着你去突破!

心智理论和同理心

心智理论(指的是理解别人想些什么、采取别人观点的能力),主要就在于详尽描述这些根据内在标准思考的能力。如果你想要知道某个人在某种情境当中的感觉,譬如:被一个自己关心爱慕的对象拒绝,你必须先问问自己:“如果有人拒绝我,我会有什么感觉?我应该会感到伤心且抑郁。”接着你可以想想其他的可能状况:“不过强尼的行为有些亢奋:他似乎想追求学校里的每个女生,而且想要跟每个女孩子约会。他并没有难过或郁抑的感觉。我怀疑他是否故意做出与自己感觉相反的举动,而想让自己愉快起来;或者他并没有真的那么喜欢那个女孩;或许只是因为同龄人压力,才会约她出来。”

同理心,就是想像你在他的立场时可能出现的感觉,以这样的方式去体会别人的感觉,接着再客观评估你的结论并思索其他可能的假设。具有同理心的成年人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他们提出的问题、情绪表达的状态以及肢体语言,都透露着他们感受到了你内心的真正想法,而不会夸大你的感受。我们都知道,当我们生气时,别人也会跟着动怒,因此我们会试着平息他们,而不是采取其他方式。这并不是同理心!我们也曾碰过以一种机械方式聆听的个人,可能会问一些正确的问题,不过却未传递出他们对于别人话语真正关心或确实了解的感受。他们想要有同理心,不过却始终缺乏感觉层次的同理心。我们也知道有些人确实擅长于解读别人的内心世界,不过却是以一种谋私利、自恋的方式运用这项能力;因此,同理心能力不应该与了解别人从何而来的简单能力混淆在一起。

同理心对所有孩子而言都是很难学习的一项技能,更不用说是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了,他们缺乏足够的经验支持发展该项能力。不过我们已强调过,许多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或其他发展问题的儿童及成人,若能获得适当的学习经验,就可能发展出高度的同理心。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可以提供给孩子创造经验的机会,协助他们精熟之前阶段未能适时建立的能力;而只要开始学习,就永远不会嫌迟!

同理心始于婴儿第一次与主要照顾者建立充满爱及温暖的关系。缺少了这种早期的滋养经验,就难以学习深入关怀别人的技能;你必须体验同理别人的经验。接下来发生的事就很重要。婴儿在八、九个月大左右,开始学习解读及回应不同的情绪信号,譬如妈妈微笑或皱眉的表情。从此开始,孩子知道别人是跟

他分开的,因此他才不会过度认同别人。此外,婴儿也会学习很快解读及回应别人的情绪。这些都是同理心能力的基础。

接着到了十八个月大时,孩子开始会跟别的小朋友玩,轮流溜滑梯、分享好玩的事而一起呵呵笑。他们不会像两个十四个月大的孩子那样互相攻击,或因对方生气而哭泣;这个阶段,他们确实能一起分享好玩的事。因此,这项能力不只是回应感受,同时也能以合作的方式参与,两人(或更多人)互相模仿且彼此认同,一起分享对方的喜怒哀乐。

接下来,我们开始看到利他能力的第一个征兆:譬如孩子爬到妈妈身上,如果觉得妈妈好像在生气,可能会用手轻轻拍着她。这并非全然是同理心,因为所谓同理心必须能同时在智力及情绪上了解别人的感受。不过这当然是迈向目标的其中一个步骤,因为不管孩子是模仿观察到的行为或真的感受到,此时他正尝试让对方感觉好受一点。

接下来的一大步,是分享意义的阶段,从孩子会玩假扮游戏及会使用言语时开始——一般发展大约在十八个月大及两岁半(或三岁)之间。这时候,孩子与父母或同龄人,一起参与在共享的假扮游戏当中。这时他们处在言语及想法的象征层次,透过假扮游戏分享感受,不只能以同理心感受,也能以同理心思考。同理心需要额外的一个步骤,此时孩子能以因果论的方式思考,以及推断别人会有什么感受。孩子会问:“妈妈,你为什么生气?”他就能分离出自己的内在世界与妈妈自己的世界,不过依然会关心你的所有事情。

如果同理心发展的最初阶段进行得顺利,孩子就能进展到一个比较复杂的阶段,有能力探索发生感受的多种理由,并开始察觉灰色地带。在他们进入所谓游戏场政治时,同理心能力会继续延展——包括成为学校里社会团体的一份子,并检视他们如何适当进入其他孩子的社会阶级当中。谁是最生气的人?谁最受欢迎?谁是最好的足球选手?谁的数学最好?孩子感觉自己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有时是一件蛮痛苦的事!我总是喜欢告诉父母,此时孩子因自己不够完美而感到失望或沮丧,绝对比到了十八、九岁时被女朋友(男朋友或好朋友)拒绝才第一次出现这种感觉要来得好。十八、九岁才第一次有失望的感觉,绝对更难妥善处理。

孩子成为社会团体中的一员,也可以扩展他们的同理心能力。我们能帮助孩子扩展同理心范围及认同超出当前经验的能力。譬如:他们是否能同理不同肤色或不同宗教背景的其他孩子?就这点而言,将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与其他一般孩子安排在融合班级里,就能使他们认识彼此能力上的不同。

有些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能够发展出完整的同理心层次,不过必须逐步完成。他们越能自我觉察,就越能评断学校里的团体,并对抗自己与众不同的痛苦感受——“妈咪,为什么我不能像强尼或苏西那么会讲话?”或“为什么小朋友会取笑我?”或“为什么我比别的孩子更会拼音?”面对这些不同,是自我界定的第一步,而这可能带来失望及伤心、还有满意的感觉。不过孩子若是缺少了失望及悲伤的体验,就不会有欢乐或认同,因为自我感必须透过“界线界定的感觉”(透过这种感受指出我们是谁!)才能创造出来。

为了能够真正同理别人的欢笑、悲伤或羞辱,我们需要拥有亲身体验每一种感受的经验。许多成年人,若是在孩提时代曾遇见过“自闭症相关障碍”或其他的特殊需求,常常能发展出较高层次的同理心,或进入助人专业,因为他们比同龄人要经验更多失望情绪的挑战;而这些经验会丰富他们的人文感觉。孩子当然难以因应这些挑战,不过若是能获得家人的支持及同理,这个经验会成为未来的一个优势。

最后一点,还有另一个同理心层次——反省式的同理能力,指的是具有一个统整的自我感,知道自己是谁,顺利经历这些幸福与快乐、忧伤与失望的自我界定经验,然后可以了解别人的一堆情绪,并且与自己的情绪相比较。同理心包含所有的情绪,父母应该支持孩子探索游戏时所产生的负向情绪,这样孩子就有机会更深入了解这些情绪。

若是要评估孩子这些较高思考层次的发展,请记住生命永远处在灰色地带,因此你绝对不要这么问:“我的孩子真的精熟了这个或那个里程碑吗?”你应该这么问:“在这个里程碑,我的孩子已经精熟到什么程度?”譬如:孩子稍会走路,跌倒了,蹒跚而行,有时会站起来继续走路,但不是所有时候的表现都是如此。有些孩子需要多一点协助才能精熟某一项技能,我们挑战或鼓励他们时,他们会试着做,但不会采取主动。因此,与其要求一个“全有或全无”的答案,不如试着了解孩子如何精熟逻辑或抽象思考或同理能力,以及有多深入:需要别人协助吗?有时需要帮助、还是随时都需要别人协助?

第十一章  独特的生理状态(上)

                                ——经由感觉系统体验外在世界

所有孩子——包括正常发展以及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和其他特殊需求的孩子——经由感觉系统体验外在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有其各自的独特性。父母、治疗师及其他照顾者协助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孩子时,若能根据其个别差异来量身打造,就可以帮助这些孩子顺利发展并且变得更有弹性。(即使是那些非常固执或要求一成不变生活形态的孩子也不例外!)

其实一个人还在娘胎时,许多环境及遗传因素就已经影响到他的中枢神经系统及身体的发展。出生后,随着身体开始成熟,仍然继续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这些个别差异就会更显著或者也可能受到抑制。具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罹患风险的孩子,由于遗传、产前、甚至产后各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反应感觉刺激、整合动作、处理及理解听觉和视觉信息的方式也各有差异。对于孩子吸取经验、计划及执行行动方式的个别差异,我们使用“独特的生理状态”一词来形容。无论我们在什么时候,以及孩子几岁开始治疗“自闭症相关障碍”问题,都一定要处理孩子“独特的生理状态”。

配合DIR模式的主张,我们检视孩子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信息处理能力的个别差异,并建立适合这些要素的学习经验。这些差异会以下列方式紧扣孩子的发展阶段:孩子天生具有感觉及动作系统,不过需要外力将之结合在一起;能够将这感觉和动作模式连结到越来越高层次的就是——情绪!换句话说,孩子透过情绪(或称之“情感”)将感觉系统获得的印象连结到行动的这种能力,很早就有了。举个例子:婴儿将头转到传来妈妈声音的方向,就是因为妈妈的声音会带给他愉快的感觉。

不过,若是婴儿对声音信息过度敏感,那么甚至正常的音量都会让他感到不舒服,因此就可能难以协调自己的感觉系统和动作模式,甚至因遭受压力而陷入恐慌状态;这就像一个成年人受到惊吓,陷入“战斗或逃逸”的反应。至于面对极度害怕、压力或过分负荷的状况,也会出现许多与神经系统原始阶段有关的“灾难反应”。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对于声音刺激过度不敏感,他可能听不到妈妈或爸爸叫他的声音;那么他就无法将“听”的感觉模式与“看”的动作模式连结在一起,而这种联结的能力主要是从听到父(母)声音后的愉悦感引导出来的。孩子若有动作计划的问题(无法排出行动的序列),虽然可以听到妈妈的声音并且想要转头看她,不过却无法统整自己的反应;因此他可能将头误转到其他方向,看不到妈妈,也无法交换笑容,而且没有动机想要寻求更多温暖的联结。而一个渴求感觉刺激的孩子,永远表现强烈的积极态度,因此没有时间将感觉印象、情绪及动作活动连结在一起。

我们若能专注于孩子了解输入信息以及计划输出反应的特殊方式,就能帮助他们应付信息处理上的困难,并且将这些困难转化为优势。本章要讨论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最常出现的信息处理问题,下一章则讨论更严重的视觉及听觉障碍,以及父母和照顾者如何协助孩子克服这些障碍。

听觉信息处理与语言

“听觉信息处理”指我们听到信息,以及理解这些信息的方式。为了能够理解听到的信息,我们必须有能力解码——也就是区辨不同声音之间的差异,譬如高频或低频——并且透过对方传递的言语及想法来了解这些声音的意义。语言包括了听觉信息处理,以及对别人表达想法、意见及反应。我们见过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最显着的信息处理问题,主要是在听觉信息处理部分以及表达性语言。有时孩子无法理解由外界输入的信息,有时无法表达出自己心里所想的事情;某些自闭症儿童兼有这两项困难;不过许多发展正常的孩子也同样会有听觉信息处理及语言的问题。

有些孩子很早(甚至在婴儿时期)就能辨识复杂有节奏的声音,譬如:“嘣嘣比当嘣、嘣嘣”。听到这些声音,婴儿眼神变得明亮,而且会更加留意最后的拍打声。不过也有一些婴儿(包括没有任何特殊问题者)听到这些声音时感到困惑,无法做出任何回应或处理这些规律性的声音信息。成年人处理听觉信息及语言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有些幸运者聆听一场演讲后记得住大部分的内容,另外一些人却只能记住第一个句子和最后一个句子,因此考试时必须重复阅读及研究相关资料。

听觉信息处理能力的问题,也会影响到一些看似无关的议题,譬如:一个诊断为“分裂型行为障碍”

disruptive behavior disorder)的孩子无法听懂指示,这个困难使得他容易受挫,因此更加剧了他的攻击行为。我们必须记住:许多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虽有听觉及语言困难,却可以透过绘画展现复杂的思考能力及想像力。我们必须找出可以让孩子表现想法的每一种管道:很多孩子可以透过表情动作表达,因此玩比手画脚游戏就可以增强孩子展现心中想法的能力。我们常鼓励家长找到马歇·马叟(Marcel Marceau译注:法国有名的默剧大师)的录影带,因为孩子一向喜欢观赏默剧动作传递出来的信息。也有一些孩子可以利用画图方式呈现当天他想做的事情,这个方式有助于他面对一些挑战性高的情境。

最后一点,如果孩子有听觉信息处理的问题,我们极力建议父母先为孩子安排听力检查,以确定孩子是否能听到所有不同的声音频率;看似听力正常的孩子,对于不同频率的声音,察觉能力可能不太一样,听力师能协助这个问题。接下来,我们要更深入讨论以生理为基础的听觉障碍。

动作计划及顺序排列的能力

“动作计划和顺序排列能力”指的是,我们如何将心中的想法付诸行动,或如何回应听到及看到的内容。这项能力在婴儿时期就已出现,譬如:想要看看声音到底从哪里传来。虽然这样的能力看似自动就会出现,其实需要好多步骤才能达到这整个过程。首先,他们必须先听到声音,并发觉有趣;接着必须整合肌肉各部分,调整到准备转向声音出处的位置。下一步必须转动身体,协调并排出肌肉动作的顺序,这样才能朝向预期的方向;最后必须找到传递声音的那个人,并正确找到发出声音的那个脸孔。以后,大约到了十六个月大左右,孩子可以牵起妈妈的手,带她走到冰箱前面,指出自己想要的食物;这个过程也需要更多的复杂动作,同样需具有顺序的动作排列,并利用到情绪,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这种动作计划及顺序排列的能力,对于后来发展的能力(称为执行功能),或执行一序列行动以达到特定目的的能力而言,都是重要的基础。举个例子:一个七岁或八岁孩子应该具有解决问题及能持续整个问题解决过程的能力。不过,其实这项能力对许多孩子来说都非常困难,而不只是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或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每一个人的执行功能能力其实都有很大的差异。

视觉-空间信息处理能力

孩子在刚出生那几年,大都透过行动、动手操作的方式学习。早在会说话之前,他们就以这个方式学习,而不是靠语言思考。视觉-空间世界是孩子最初接触的环境。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及有其他特殊需求的孩子,虽然视力没有问题,却还是有视觉-空间信息处理上的困难;这个信息处理能力可以统整视觉世界,帮助我们理解所看到的事物——譬如:物体如何配合我们的身体运作,以及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最后,这些能力可以引导我们进到更高层次的学业内涵(譬如:解出数学题目,或者分析一篇文章或一个影像)。视觉-空间信息处理能力有问题,第一个警讯会出现在婴儿无法专注于父母脸孔,或无法将眼光从一个会发出声响的玩具转移到妈妈微笑的脸孔,然后再转过来(我们称之为“分享式注意力”)。

婴儿逐渐长大后,视觉-空间信息处理能力有问题的孩子会有思考零散不完整的问题,无法觉察到别人的身体位置,或身体动作常显得漫无目标。等到他们会说话,也只能以破碎、片断(而不是合乎逻辑且有结构)的方式表达。他们可能漏了什么却没注意到,可能无法发现东西在哪里,或想拿某样东西时却打翻了杯子。显然,视觉-空间信息处理能力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孩子日常的生活功能。

我们与华克斯(Harry Wachs,他是一位首倡发展取向的视力检查医师,曾经与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共事过)合作,再加上佛斯(Hans Furth),一起将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扩展到视觉-空间思考的领域。视觉-空间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分成六个基本的部分,从认识一个人跟自己身体之间的关系开始,然后进入身体以外的物体世界,接着进展到个人内在各物体之间的关系,最后则发展到一对一对应及恒常的概念,以及更高层次的视觉-空间象征推理能力。我们也跟华克斯医师进一步详细分析他的信息处理概念,并运用在DIR模式当中。

虽然这里会按照顺序一个一个介绍,不过这些能力往往同时发展出来。通常,这些能力都会在六岁以前发展,较慢发展出来的能力会以之前已发展的能力做为基础。

身体的觉察和感觉

第一个视觉-空间能力,就是身体的觉察力——即能认识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以及知道自己在空间当中的位置。这个能力从一出生就开始发展,婴儿发现到自己的小手、把它放到嘴里,而且领悟到自己可以重复做这个动作。婴儿吃奶时,察觉到嘴巴(这个阶段用来求生存的最重要器官)的存在,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发现。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能够做出越来越多有目标的动作,也就越来越能察觉到自己的身体。透过每天数不清的微小经验——诸如:触摸婴儿床的边缘、握住会发出声音的玩具、吃奶、玩自己的脚趾头等——小婴儿的脑海中开始建构出一个描绘自己身体的蓝图。等到他开始会翻滚及匍匐前进、爬行及自己站起来时,他就了解自己可以操控身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某些关系;他可以藉此移动自己,譬如:妈妈下班回到家,他可以加快速度爬去找到妈妈。

所以第一种觉察就是来自自己的感觉以及动作。不过,某些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因为特异的神经系统运作方式,以致无法发展出这种身体觉察的能力。此外,如果孩子很少被抱起来、以直立的方式持续抱着,如果他没有站立或脚板着地的经验,或者不知道坐着时要挺直身体以对抗地心引力,那么他就很难仰赖自己来移动身体。针对这些婴儿,若能在最早的襁褓时期就让他们经常体验规律的互动活动以及伴随的愉悦感,绝对会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对于一个还不能完全参与且还不太能察觉自己身体的四岁幼儿,也会有一些帮助。如果我们采用一些规律动作安抚孩子,他们的确会喜欢,也会想要继续这样的动作.

婴儿期过后,身体的感觉会以有目标的动作方式呈现(譬如:与照顾者一来一回滚着球),接着能觉察到自我及其他人的个别身体界限,并了解身体如何在空间及时间上影响他人,还有如何利用身体以协调动作。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常常伸手去拉父母的手来拿取东西,而不是使用自己的手。他们并未察觉自己的手也能拿住及传递东西。顺着这样的经验,他们学到用父母的手就能做好事情,因此也就不练习使用自己的手,做为身体的一种功能性延伸。要协助孩子克服这个困难,需要很多努力。我们可以玩手部的游戏,譬如:一边唱儿歌一边拍手的游戏,鼓励孩子能在空间中同时利用自己的双手。或者我们也可以鼓励孩子用手掀开箱子的盖子,取出自己想要的玩具;或者拉起绑在盒子上的蝴蝶结,才能打开盒子。我们要孩子使用双手,将两只手放在身体的中间;有了这样的能力,将来手才能跨越身体中线,开始练习写字。

我们移动身体时,会体验到身体的感觉;这种感觉的本质富有感情,会带来情绪的反应。这个感觉或许是乏味、差劲或兴奋,就像打网球时发出很棒的一球或跳舞时的美妙舞步。对于身体觉察能力有问题的孩子,我们可以多多利用情绪的愉悦感,孩子的觉察能力就会增加。

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

    这个阶段指的是了解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关系,并且定出身体在环境当中的位置。婴儿开始在空间中移动,接着慢慢了解在同一个空间中移动的其他物体或其他个人,与他之间的关系。到了学步期阶段,他们开始做出与其他动作或可移动物体有关的一些有目标的动作(例如追逐小狗或堆叠积木),接着进一步学习在采取行动之前先规划好整个动作;最后并学习如何成为团队中的一员。

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以及视觉信息处理能力有问题的孩子,因为不知道自己双手可以做些什么,因此可能不会做出“捡起积木,把它放到某个地方”的动作。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若年龄稍大后仍然缺乏身体的觉察力,也不了解自己身体在空间的位置,那么他会需要很多动作方面的练习;譬如:在运动场上攀爬或奔跑、练习瞄准的动作(用球丢妈妈或同伴)以及玩任何一种孩子常玩的游戏,譬如:巨人脚步(Giant Steps)、红灯-绿灯及接力赛跑、跳扭扭舞等,都是很重要的游戏。

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比其他孩子要花更长的时间学习一个动作的分解顺序,譬如:他们并非每次都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跑。玩这些游戏时,父母可以充当孩子的搭档;不要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你可以牵起他的手说:“来,让我们一起去。”透过这些动作来引导孩子的身体,之后他就会开始发展定位自己身体在空间中位置的能力。有一个因素可能会阻碍孩子学习这项能力——就是太快期待他能做到这件事!孩子实际参与之前,先安排几次机会鼓励他观察其中一种游戏,那么结果就会有很大不同。某个小女孩很想玩“伦敦铁桥”的游戏,但一直不会玩;聪明有创意的妈妈就录了一卷同龄人玩这个游戏时的录影带,小女孩先看了录影带,几天之后就可以自己玩“伦敦铁桥”的游戏了!你可以指出其他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来帮助孩子观察,同时记得多鼓励孩子并保持耐心。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回复 宜昌治治妈0203 2012-11-22 14:16
物体与自我、其他物体及其他人之间的关系
  婴儿在很早时候,就会试验自己对于物体及他人的影响力(譬如:把玩具丢出婴儿床)。一岁左右,他们也发展出初步的“物体恒常性”——譬如:为了看妈妈的脸,把她头上的围巾拉下来。到了学步期阶段,他们就会蓄意影响环境中的物体——例如快速或缓慢移动玩具车;也体会到可以用象征来代替真实的事情或人物。
  等到孩子大一点,逐渐觉察到环境中的人与物体,开始学到游戏或奔跑时避免撞到东西。不过在他们建立自我与别人之间界限的觉察能力时,仍然无法固定在界线上,因此很多幼稚园的地板都会涂上小脚丫的图样。孩子若不能在这个阶段发展出身体的觉察力,常常也就无法建立深度的知觉力,譬如:他们就无法以两脚交替方式爬上楼梯,因为无法估计出自己的双脚与楼梯之间的关系。或者他们可能会突然丢下东西,因此常常惹恼一些不了解孩子问题的大人。
  孩子在三岁到五岁之间,开始了解社会规则,也能玩比较有系统的游戏,譬如:音乐椅、棋盘游戏以及儿童棒球的团队游戏。他们也能将某些发展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脱掉鞋子,把脏袜子丢到洗衣篮,准备洗澡,并且把睡衣从抽屉里拿出来。有视觉信息处理能力问题的孩子,可以透过视觉提示或其他策略,协助应付这些日常的生活任务,譬如:衣服一件件叠好分开放着,而不是摞在一起,这样方便提醒他们该穿些什么,以及哪件衣服要先穿。
  顺序排列的能力——解决一个有好几个步骤的问题,需要具有智慧及创造力——必须是孩子具有意向或想法,加上一个实践想法的行动计划,并且有能力遵照整个计划执行。一旦我们开始以顺序的方式来检视问题,就需要给孩子更多的练习机会,并且加强其他的感觉系统——譬如:如果孩子无法排列他所看到的事物,就必须从头到尾讲一遍给孩子听。同时我们也必须提高孩子对自己所做事情的兴趣,因为孩子动机强时,最容易要他排列出事情的先后顺序。

空间的恒常性
  新生儿的空间概念非常有限;大约一岁后,孩子才能开始体验到空间的立体性,同时了解虽然自己在空间中的动作好像让环境改变了,不过空间并没有变动;这就是“空间的恒常性”,也就是视觉-空间能力的基础。举个例子:学步期孩子害怕从滑梯溜下来,他们可能有空间恒定的问题,不了解从滑梯上端滑到地面的距离,其实等同地面到滑梯上端的距离。
  这个阶段出现障碍的孩子,当一颗球朝他们面前丢过来时,他们可能就直接闭上眼睛,或在刀剑相斗的游戏中畏缩在一旁。拿着刀剑比划游戏时,他们敢向前攻击别人,但是被人攻击时却只是赶忙退却;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无法对焦、无法让自己的双眼一起运作。许多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只能倚赖周边视力,无法聚焦或追视在眼前晃动的东西。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无法有目光接触,这个缺陷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视觉-空间信息处理能力有问题的孩子,常常无法发展出这个阶段该具有的,结合空间和时间的能力。孩子要发展这部分能力需要的练习,常常只以非预期的方式展现,譬如:学习如何接住及投出大颗球;走在马路上,也能利用相同的能力估算出速度和距离,以安全横越路口。足够的练习也能发展出协调行动时所需要的身体觉察力。孩子骑三轮车或脚踏车,必须了解自己能以不同的方式利用身体的不同部位。孩子骑脚踏车或踏板车去撞到别人或旁边停放的车辆,通常并非故意;他们需要更多的练习以协调身体的不同部位。我们很难用文字清楚形容出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在这些能力上所碰到的困难,以及他们每天需要的许多练习!
  由于本身的障碍,孩子越想逃避这些活动,他们就越需要做更多这类活动,而我们也就更需要让这个过程更有趣。孩子若因为某个活动太难或需花太多精力而逃避,我们可以想办法将此活动转变成较简单的层次以帮助孩子——开始先以适合孩子能力的简单、有趣步骤进行,并想出一些好玩的游戏;然后再慢慢协助孩子提升到更高层次的视觉-空间发展阶层。

视觉-逻辑推理能力
孩子学习因果关系的推理时,常常会将玩具视为实物——譬如:尝试穿上玩偶的衣服或想要坐进玩具车里。家长不需告诉孩子玩具太小了或这些不是真的,反而应该让孩子尽量尝试;因为唯有孩子开始感觉  到自己的脚装不进玩偶的靴子里或玩具狗不会吠叫,你才需要告诉他们这些事实。接着孩子开始可以在假扮游戏中以象征方式利用这些玩具,并且了解自己是在模拟一些真实的事物。这会是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跃进!
  孩子也开始会运用逻辑思考来解决问题及计划行动,譬如布置餐桌,而这也同时涉及到推理的能力。此时,空间的使用能力配合对于“为什么”问句的理解能力,开始以特定的方式将这些组合在一起。单纯参与日常活动——不管是烹饪、收拾杂物或洗车等——都可以提供孩子练习机会,学习如何整理自己的需求及将东西归好位置。孩子从这个阶段开始,可以画出或想出一些自己确实看过的东西;同时也学到更进阶的物体恒常性——了解虽然没有看到某样东西,但不代表这个东西不存在。

具象时期的想法
  一般孩于到两岁左右,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开始能使用字汇、声音、姿势动作、指出图片等方式表达想法或欲望。依照具象或象征的观点,“想法”是视觉-空间基本能力的最后部分,也是发展更高阶层思考能力的必要条件。慢慢地,孩子运用语言或画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准确且目标越清楚;他们也开始看到东西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将类似或不同的东西给子概念式的分类。要协助孩子建立象征思考的方法,除了之前几章提过的技巧之外,还有:譬如为了偷偷进出玩具城堡,画出一份自己设计的密码图。你也可以让他们画出图表,说明玩具士兵如何攻战;或要求他们实际演出故事书里面的场景。
  
感觉调节能力
  组成孩子独特生理状态的最后一个信息处理能力,就是调节或规范感觉刺激的能力。譬如:许多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对于感觉刺激一向过度反应,因此一个轻柔的碰触(通常孩子很喜欢的感觉)却犹如砂纸擦过皮肤般的强烈感觉;至于一般音量的声音却犹如尖锐刺耳的吵杂声。视觉刺激部分,明亮的光线、太多的颜色或动作,甚至太阳光都会让他们有压迫感。   
  另一个极端,许多孩子对于某些声音、触碰或视觉刺激,则经常反应过低。譬如:你跟孩子说话或触碰他们,有些孩子甚至没有发现你的存在。这样的孩子因为觉得自己跟外在世界无法连结,而喜欢把自己隐匿起来。另外也有一些孩子渴望感觉刺激;他们不断找寻动作、触碰或声音的刺激。反应过低以及渴求感觉刺激的孩子,可能经常跑来跑去冲撞别人,藉以输入更多的感觉信息。他们可能对疼痛反应过低,不像别的孩子反应那么强烈,因此跌倒或撞到东西时,就比较无动于衷。不过也有一些孩子对于触碰及声音刺激容易过度反应,但同时又渴求感觉刺激,因此容易负荷过多的信息。要帮助这些孩子发展,就必须先了解他们如何经验及调节感觉信息。
  
日常变化及能力表现的范围
  由于孩子个别的独特性,因此每天的表现都会各有不同;对于触碰或声音刺激,某些日子的反应明显高于其他的日子。孩子有美好或糟糕的一天,其实跟大人的情形类似——某个网球选手,可能某天打起球来有职业选手的水准,另外一天却像个笨蛋,虽然是同一个神经系统、同一个身体!或许因为你前一天睡得很好,或许受到昨天吃的东西影响;通常很难找到明确的原因来解释这些变化。
  有一个重点:所有人类都会因为神经系统的运作方式而影响到每天的表现。一个才刚开始学走路的孩子,神经系统的差异决定了他是否能在特定日子里学会走路或无法走稳而跌倒。婴儿开始学习参与别人,神经系统的差异也决定了他是否能持续参与并回应别人,还是容易陷入自己的世界当中。所有人类,特别是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这些功能的差异绝对会影响到刚刚才学会的能力,因为这些新能力往往最脆弱。我们应该以平常心看待这种差异,不必太过忧虑。
因此,我们要问的问题不该是:“我的孩子会做什么?”而是“我的孩子能运作的范围是什么?”信息处理能力也跟其他技能一样,有一个不同层次的变动范围。最高一层,指的是孩子在最好的日子的最佳时刻,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至于最低一层,则是孩子在最糟糕的日子里的表现。这个范围可以非常广泛;举个例子:孩子在最好日子里的表现,可以辨识出屋子里的方向且能清楚走到想去的房间;不过其他日子里则容易搞混,且经常在屋子里迷失方向。这两个完全相反的表现其实透露出孩子的发展范围。
回复 宜昌治治妈0203 2012-11-22 14:17
  一旦能确定出孩子的发展范围,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让孩子维持在最高层的表现,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任务;不过可以协助往上移动整个范围,提升孩子的发展阶层,这样过去的最高层能力就成为现在的最低层能力!协助表现最高层能力的孩子,与协助处于搏斗中的孩子,都一样重要,因为我们都必须提升他们的发展阶层,并且不断协助他们精熟更高层次的能力。
  当孩子的能力表现不一致,父母总是会说:“他上星期成功拼了一次拼图,之后就不曾再有这种好纪录了!”父母不必担心孩子不能一直表现最高层的能力,反而应该专注于孩子的目前层次(不管在什么时候),并且帮助他提升发展阶层。若要帮助一个走路常撞到东西、老是找不到玩具、表现最低层能力的孩子,你可以带着他在屋子里,以缓慢的动作玩找宝藏的游戏,或跟他玩大海滩球(以他容易配合的游戏为主)。找出孩子的整个能力范围,依照当时的能力表现层次,打造合适的互动内容,帮助孩子能一级一级提升;而不需太在意孩子每天的变化或目前在哪一个阶层!
  
配合节奏的重要
  新生婴儿学习跟别人互动,使用的第一个方法,就是搭配照顾者动作、情绪表现及声音的节奏。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无法达到这种协调,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其神经系统异于其他孩子。为了建立这个重要的节奏感,首先要配合孩子,然后才改变不同的节奏,帮助孩子能够调整。举个例子:如果是面对一个渴求感觉刺激的孩子,一开始先模仿他以抓住他的节拍;不过,再来你就得尝试放慢速度,采用一种更具安抚性且有规划的节奏方式。对于反应过低、自我沉迷、无法摄取感觉刺激的孩子,首先配合他的节奏之后,你可以利用更活泼的声音以吸引他的注意。如果孩子反应过低,却容易过度刺激,那么一旦你采用活泼的声音获得他的注意之后,就必须立即转成较温和的声音。
  许多照顾者都习惯凭着直觉跟孩子相处。父母面对四个月大的婴儿,可能会先以活泼的口气跟他说话,吸引孩子的注意,然后转成温和的声音,希望能让他继续注意。这就像交响乐团的指挥,先是大声演奏,然后小声再大声。因此,先配合孩子的节奏之后再慢慢调整,持续能让孩子参与及注意,并且可以互相沟通(如果孩子已有此能力,不管是用肢体动作或字汇均可)。
  若要得到反应过低孩子的注意力,请避免抓他的头,强迫他把脸转向你。我们曾经提过,你希望他愿意注视你,就必须制造兴奋、愉快且有趣的感觉,让他真的“愿意”看你!一个活泼的声音,加上轻轻拍他肩膀的动作,或用他的手或脚玩猫捉老鼠的游戏,都能吸引他的注意力。或者你可以用手指在地上走路,走到他眼睛一直盯住的地方(进入他的视线范围),让他能注意到你。你也可以抱住他,用力按压他的身体,或轻轻挤压他的手或腿,帮助他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做这些事时,确定要站在他的眼前,而不是背后,这样才能更容易抓住他跟你的视觉-空间关系。如果他好像对你兴味索然,那么当天他的肌肉张力可能较低。
  孩子会向我们展现他如何解决信息处理障碍的问题;而我们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要肯定他的这个解决方法,同时找出新的方法,让彼此更有互动。举一个例子:有个反应过低的孩子趴在地上、推着车子前后滑动,藉由身体紧靠地板来寻求支撑感觉。为了让他能注意你,可以在他前面躺下来,等他随意推着车子时,你可以用另一辆车跟他相碰,用你的车去撞他的车,或把它推远一些。等到他注意到你,且开始比较有动力之后,你可以提升到更高一层,利用他的感觉需求带出两个人之间的互动。
  对于想要动却又有动作问题的孩子,你总是担心他随时会跌倒;有一个方法就是找另一个照顾者,采取一前一后的方式。你们当中有一个人牵着孩子的手,站在他身边以防跌倒时可以扶住他,另一个人则负责跟孩子互动——玩找宝藏、躲猫猫或捉迷藏游戏,或设置一些需要问题解决技巧的障碍游戏;这样就能同时跟孩子互动与学习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又不需顾虑孩子的安全。这个方法主要是建立一个安全状况与安全环境(或许也可以铺上安全地垫或搬开有锐角的家具,避免孩子跌倒受伤),这样你就能放松心情,跟孩子好好地玩。
  孩子一直用动作对我们表示他的需求以及他处理信息的方式时,我们常常希望可以找到接近孩子的好方法——就像是找到可以打开隐藏门的神奇钥匙!通常需要先仔细观察孩子当时如何帮助自己,然后才能找出如何接近他们的好方法。
有一个策略,可以协助照顾者学习如何配合孩子的节奏——互相训练法。有时候,一个第三者反而会清楚看到真正在跟孩子互动的那个人错失的东西。观察者可以提出具体建议,指出照顾者可能太活泼或太  温和,或建议牵住孩子的手等等;或者局外的观察者也可以提出他认为适合这个孩子的节奏。为了避免随意乱给建议,这个“教练”可以采用实况报导的方式,帮忙照顾者解决问题:“好,现在你必须抓到他的注意力,现在你已经让他注意了。现在试试握他的手——我认为这会有效。喔,你抓到他的注意力了!看,他有了目光接触!看看你们现在在做什么!”观察者的声音节拍可以引导出照顾者跟孩子之间的节奏;他正在示范自己认为可以用来协助照顾者成功进入孩子世界的节奏。所以,这是一个三方的节奏练习;观察者的技巧可能不会比实际执行者好“或甚至更差”,不过因为站在局外的立场,因此比较容易判断什么是正确的节奏。
  照顾者或许不会喜欢这种训练法;不过,重要的是他们的声音及动作应该维持在固定的节奏。通常,父母、老师或治疗师不知下一步怎么做时,就会沉默下来等待;这不是一个好策略!如果你不知道该做什么或说什么,可以直接描述孩子正在做的动作。你可以说他正单脚在房子里乱跳,而你正考虑要不要用戏谑法来阻挠他或用玩具诱惑他。虽然你还在考虑采用哪一种策略,还是可以对着孩子说:“喔,你正在跳,跳得真好,我看过这种跳法!男生都很会跳!现在你还想做什么?喔,我看到你走到玩具后面了,这个玩具很不错!”孩子随时听得到你声音的节奏,并感觉到你的情感节奏,而且因为你的节奏和声音都配合着孩子的动作,所以你们两个人之间是有联结的。因此,即使孩子做着自己的事,你还是提供了一种联结的感觉。
  有听觉信息处理障碍的孩子,尤其需要听到有节奏的声音。因此你应该尽量保持说话的状态,随时重复内容并用强调的口气。譬如:孩子站在楼梯,你可以问他:“你想上去吗?上去?上去?来,我走给你看,这就是上去,这是下来!你想做什么?你想上去吗?”重点是希望能让孩子跟你保持相同的节奏,配合孩子的节奏调整你的节奏。同样过程也可用在脸部的表情:对于有视觉-空间信息处理能力障碍的孩子,你的表达跟动作方式应该更缓慢且更加强。
    对于具有一点语言能力,可是听觉信息的处理能力或回答问题的反应都比较慢的孩子,你的做法是给他足够的时间回应,不过同时也要以一个合理的速度保持节奏及两个人之间的联结;最好的方式是透过肢体动作来保持节奏。孩子正在想如何反应,这时候你可以使用肢体动作——微笑、手或身体的动作、点头等——鼓励孩子开口说出来。你会发现,孩子开始能配合你的节奏,这样的做法可以真正帮助孩子想出回应的答案。有时你也可以用不同的话,重复说一遍问题,重新引导孩子。
  如果孩子还是想不出答案,你可以用一种同理的口气提出几个选项:“哇,这是一个难题——很难想出答案,我可以给你几个选择。”给他选项时,先提出孩子会喜欢的答案,再依次列出其他答案;这样孩子就不能只是复诵你的最后一个选项,他必须努力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化缺点为优势
  孩子能掌控一个潜在的问题,就会多出一个优势。举一个例子:一个过度反应的孩子,面对别人的需求时,可能会出现直觉、同理及敏感的反应。个别差异,是否会成为问题来源或变成一种特殊的天赋,主要在于这些差异是后天或先天形成的?我们跟孩子的互动方式,绝对能影响到他的潜力,因为他的大脑和心智都尚未发展完全!
  孩子进展到较高发展阶层,精熟每一个基础的情绪里程碑之后,就能学习如何应付自己独特的生理状态,而不再受到它的控制。譬如:孩子有能力与你一起有一段持续的共享式问题解决经验,就可以用肢体动作或脸部表情发出信号,告诉你太大声了,而不再只是用逃避或关闭自己的方式来应付吵杂声。他们有了语言能力,也可以使用语言来规范环境以符合自己的需求:“妈咪,太吵了!”或“爹地,我要抱抱!”或“我需要去外面跑一跑。”其实在还没有语言能力之前,只要他们可以依序完成二十到三十个肢体动作沟通循环,也可以做到我们称为“共同规范的情绪互动”能力;也就是指,孩子不只是被动回应父母,也能像父母一样采取主动。孩子不再到处乱跑,而是把爸爸从椅子上拉起来,用肢体动作表示,要爸爸抱他起来玩坐飞机的游戏。孩子会使用想法之后,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他感到自己过度负荷了,就很清楚该如何控制及回应外在环境,以改善自己的状况。此时,他已经是一位主动积极的工作伙伴,可以跟父母及照顾者合作,主动解决自己生理状态的问题。
回复 宜昌治治妈0203 2012-11-22 14:18
自言自语
  听觉信息处理及语言能力有问题的孩子,很容易陷入自言自语;这可能只是把自己心中想法大声说出来,或逃避参与别人的一种防卫行为。譬如:无法处理别人语言信息、容易陷入自我沉迷的孩子,可能会发现跟自己说话,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自言自语,也可以是一种把白日梦大声说出来的表现方式,用以拒绝外来信息的输入。我们必须分析孩子的信息处理能力,找出为什么孩子认为自言自语比互动容易的原因。
  为了要帮自言自语的孩子打造合适的互动方式,我们必须先观察且试着用不同的事情跟他们互动。如果因为环境的强制力不够,他们根本没有反应且陷入自我沉迷;或因为他们有听觉信息处理的问题,以致于只专注在自己的想法而不理会别人,又或者他同时有这两种情形,我们就必须以简单、又充满活力与热忱的方式跟他说话:“嗨!你在做什么?”“你喜欢什么?”“看这里!”保持简单、活力且带一点强制的态度,就能将孩子慢慢带入他们所需要的互动。
  在学校里,习惯自言自语的孩子,若对于感觉的反应过低,且加上有听觉信息处理的问题,就必须安排小团体(由两、三个孩子组成)的形式,由老师、助理或家长志工协助;有时候,孩子也需要一对一的互动经验以维持环境的强制力。通常必须等到孩子能够与别人有不错的沟通时,才适合在大团体学习。如果他们有听觉信息处理的问题,且会自言自语,同时还在学习双向沟通能力,那么最好还是采取小团体或一对一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能喜欢与人建立关系。有了这些稳固的基础之后,自言自语的行为就会自动改善!
  下一章要提到视觉及听觉障碍的孩子,以及如何帮助这些无法听及看的孩子学习精熟情绪与智力的里程碑。第三、四、五部则将进一步讨论如何利用“地板时间”、教学方案及特殊症状的治疗方法,处理独特的生理状态问题。
  
  
第十二章  独特的生理状态(下)
                                     ——视觉及听觉障碍
  
  有两种独特的生理状态必须较深入讨论:视觉和听觉障碍。我们该如何帮助听不到和看不到的孩子?如何协助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其他的感觉能力及情绪,以建立自我感并达到情绪及智力的里程碑?本章主要提供一些指引,说明如何协助某种感觉能力有障碍的孩子。不管是哪一种感觉,不管其障碍程度是轻微或严重,介入的原则都一样:
  
  1.提供医疗及生物学知识,促进有问题的感觉能力可以尽量发挥到最大极限。
  2.利用其他的感觉能力取代有问题的部分,帮助孩子也能察觉并认识外在世界。
  3.充分利用其他所有的感觉,形成一个能够共同合作的“工作小组”。
  4.帮助这个由各种感觉能力组成的“工作小组”能精熟每一个发展里程碑。
  
处理视觉障碍问题
  很多孩子出生就有不同障碍程度的视觉问题。DIR介入模式可以协助合并视觉障碍的“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或没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视觉障碍儿童),能够精熟每一个情绪发展阶段,同时又能发展充分了解自己经验的能力——即使是那些通常必须透过视觉管道学习的经验也不例外!(父母如果怀疑孩子有视力问题,应该尽速向小儿科医师咨询,若有必要,也可以请教小儿眼科医师。)
  通常一开始,婴儿会经由所有的感觉能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及嗅觉——来认识这个世界。婴儿会将头转向妈妈发出声音的方向,看到她开心的笑容以及发亮的眼神。孩子若是不能看,该怎么办?我们怎么帮助这样的孩子能够发展对于空间世界的感觉?  你以一种温暖且吸引人的口气跟一个不能看的孩子说话,如果你从他的左边转到右边,他可以经由你的声音追循你的身影,然后定出你的位置;此时他正在建构一种“视觉蓝图”:定出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感觉。如果他转向声音传出来的方向却还碰不到你,这时你可以牵起他的小手,放在你的嘴巴上,让他感觉到你嘴巴的动作。藉由这样的触碰经验,他就可以“看到”声音是从哪里传来的。对于年纪大一些的婴儿,你也可以用相同方法来教导他运用嗅觉能力——滴一些柠檬汁在手掌心,让孩子闻得到,然后藉由这个味道找到你的手。
  重点是从孩子的主要长处(情绪或情感)开始,帮助他在外在世界找到一个兴趣,然后利用他所有的感觉,协助他建立一个空间的路线图。十五、六个月大的宝宝若不具有这种空间路线图——即使他已经搜寻整间房子或某个房间一段时间了,还是不知道东西的放置位置,你也可以利用这个方法帮助他,不过必须根据孩子当前的动作技能。举一个例子:你也可以先引诱他,跟他玩“你能找到我”的小小游戏,若是他能找到你,就给他一些好处(亲吻或糖果);这样他就有动机制造出一个空间路线图,并且采取行动。
  每一个阶段的原则都一样——对于新生婴儿,我们要从一出生就预防发生发展障碍的问题;至于较大的孩子,则需要学习精熟发展里程碑。针对第二个阶段——参与能力:不管是婴儿或较大孩子,都必须透过声音、触碰、嗅闻及规律动作体验温暖及愉快感觉,得到一幅愉快妈妈对着他绽放笑容的心理蓝图。因此,爸爸以有节奏的方式对着三个月的女儿说话,同时露出开心的笑容,小女孩会“听出”爸爸声音中的欣喜感觉。她可能会回他一个微笑,不过因为她无法看到爸爸的笑容,他必须牵起她的手摸他的脸,让她触碰他的嘴巴,然后亲一下她的手。经由这种方式,让她感觉到这个愉快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爸爸身上的味道与妈妈不同,所以孩子开始建立一个多元感觉的照顾者影像,并且深深爱着这个影像。
  再来看这个例子:一个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三岁孩子,有重度的视觉障碍,且经常陷入自我沉迷及毫无目标。为了帮助他能多跟别人及这个世界连结,你也可以利用相同的处理经验:以规律的方式,跟他轮流发出声音,即使只是一些好笑的声音也无妨,然后让他摸你的脸,知道这些好玩的声音是从哪里出来的。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些动作控制能力,所以你可以引诱他来抓到你。譬如:你可以将一个他喜欢的质地粗厚玩具放在头上,引导他伸手来摸,接着他可能自己又伸手来摸。让他能参与你,就可帮助他建立一个视觉空间蓝图。
  到了我们提到的第三阶段——有目标的双向沟通能力——我们常看到小婴儿伸手去抓妈妈手中的东西,拿走后又把它放回去。视觉障碍的孩子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他看不到妈妈手中悬垂的项链。我们必须帮助孩子能藉由触摸感受到东西的存在:妈妈把项链放在孩子手中,然后慢慢拿到脸旁;如果孩子喜欢这条项链的质感,他可能就会有清楚的企图,想要伸手去拿。妈妈可以运用这个阶段的孩子会跟别人互相发出呀呀学语声音的能力,连结孩子能伸手拿东西的能力,用声音引导他:“在这里!在这里!”孩子定出声音的方位,开始把手伸向声音的出处,等他真正碰到东西,就可拿到自己想要的项链或会发出声音的玩具。
  婴儿将手伸向声音出处时,他就开始出现有目标的动作。他从妈妈手中拿走项链,接着妈妈问他:“喔,我可以拿回来吗?”一边碰碰他的手。妈妈或许可以拿得回来,然后转到婴儿的另一边,再重复刚才的动作,小宝宝又一次拿到项链。这个小游戏包含了发声、动作、触碰,甚至闻和嗅(所有的物体,包括食物),因此小宝宝就有机会练习所有的感觉能力,只不过都是一个一个地单独尝试。
  此外,包含许多不同的情绪也很重要。孩子看不到脸部表情,不过可以模拟父母声音当中的感情。因此,你应该尽量用活泼的口气,因为孩子主要透过伴随脸部表情而出现的声音——愉快、惊讶或因孩子咬人或抓人而生气——以学习情绪表达的敏感能力。如果孩子拉扯妈妈的头发,妈妈可以大声说:“唉哟,好痛!”并且牵起孩子的手摸她的脸,让他感受此时妈妈有不同的脸部表情以及不同的声调;也就是让他了解生气的脸和高兴的脸是不同的。因此,孩子藉由触觉、听觉及动作等媒介,感觉出别人的情绪,并且跟着调整自己的情绪,才能具有双向沟通的能力。
这样的方法也非常适用于年龄较大的“自闭症相关障碍”,并合并视觉障碍,同时还未精熟示意能力的孩子。对于二、三、四岁的孩子,你可以依照孩子的智力及情绪发展阶层,制造相同的互动;不过必须使用不一样的玩具或礼物,或者如果孩子已经会说话,也可以使用正确的语言。但是,不管面对的是几岁小孩,目标却绝对相同:学习利用声音或字汇、触碰及动作,进行双向沟通的能力。譬如:孩子对小飞机很有兴趣,你让飞机一直动,问孩子:“它飞到哪里了?”你的声音指出飞机的方位,孩子就可伸手拿到。他拿到后,你说:“哎呀,它要飞回来我这边,我就在这里,它必须飞回来,停在这里。”看看孩子是否会
回复 宜昌治治妈0203 2012-11-22 14:19
  把飞机放到你手中。这样,你就能在空间路线图当中加强孩子的双向沟通能力。
  接下来的共享式问题解决阶段,你们仍然需要相同的合作感,以及交换更复杂且细微的情绪;目标主要是让孩子能尝试生命中的所有情绪议题——包括:依赖、亲密、坚持、探索,甚至愤怒——藉由五十、六十或七十个情绪互动的循环.这时,孩子开始学习统整自己的所有感觉,将由听觉、视觉(如果他能看)、触觉、嗅觉、动作等途径得到的所有信息都集中在一起,这样就能帮助他统整大脑的不同区域。
  生命中的第一年,大脑内的许多区域都是单独作业。到了第二年,这些不同区域开始有了联结。若能依照孩子的情绪兴趣,帮助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孩子将整个心理小组结合在一起,就可促进大脑内的联结。如果孩子不能看,你就必须经由其他管道制造更丰富的经验,才能让共享式问题解决能力持续发展。对于年龄稍大,已经会走路的孩子,可以将“找东西”或“寻宝”的游戏做一些调整,以配合视力缺损的孩子,譬如:利用会发出声音的玩具,会出声音的玩偶或音乐盒;或者爸爸可以先玩一下玩具,然后躲起来,并做出好玩的声音。接着,孩子在房里到处寻找爸爸,请妈妈协助,他可能找了三、四个地方后,才找到发出声音的地方。从左边到右边、前面、后面,这样孩子就能对整个房间有了一个移动的蓝图。
  等到他找到爸爸,爸爸待的位置就会存在他的心理蓝图中。接着又发现爸爸手中有巧克力糖或孩子喜欢触摸的会震动玩具,这时更会增加孩子发现爸爸的愉悦感。这样的互动,加上寻找爸爸时与妈妈的互动,使得孩子有机会练习交换声音及情绪的信号:“你很接近了!”“我们又走远了!他到底在哪里呢?”即使孩子还不会使用很多字汇,他们也可以听懂声音的音调;即使还不懂一些字汇的真正涵义,也能理解“热”及“冷”的提示。如果没有其他人参与,这时躲起来的那个人就必须随时保持跟孩子互动,提示他:“不对,你走远了……我在这里!”孩子或许也会以声音回应,呵呵地笑着,因此在加强他的动作及语言技能的同时,也能交换许多情绪的信号。藉由这种方式,即使孩子缺少视觉能力,神经系统还是可以充分发展。
  问题解决互动经验也可以帮助孩子规范情绪及行为。通常这个阶段的孩子,即使跟照顾者隔了一段距离,也能发展出亲密的感觉;他们不需坐在照顾者腿上,自己坐在房间一端玩的时候,也能看到妈妈在另一端露着笑容的表情。他们可以单独玩耍,并藉由隔一段距离的沟通获得支持及慰藉。换句话说,透过视线所看到的景物,也能带给他们内心的安全感;眼睛看不到或视力不好的孩子也能透过听到的声音,带来相同的安全感,不过照顾者的声音要特别生动活泼,且随时都要跟他“对话”。
  如果孩子正在玩积木,而你坐在房间的另一头看报纸;假设孩子的互动能力没有很好,那么你就必须持续跟他“对话”。如果孩子已能建立一些基本关系,而你希望他再独立一些,那么你可以固定一段时间就用活泼的声音对他说:“哇,你盖了一间好酷的房子!”孩子听到你的声音,并且从声音中获得亲密的感觉。有时你也可以说:“你可以来这里给妈妈抱抱吗?”这时他就可以利用听觉能力知道你的正确方位,然后利用动作系统走到你身边、抱一抱妈妈,然后再走回去玩积木。听到你的声音让他安心,知道你就在他附近,而且也赞许他正在做的事情。
  进到下一个阶段——“产生想法”,我们必须确定孩子正在形成的象征或想法有利用到多元感觉系统。对于视觉障碍的孩子,不管他年龄多大,若是还未精熟假扮游戏的能力,我们就必须藉由所有的其他感觉系统协助他制造一个想像世界。父母跟孩子一起看书、听故事或看电视时,可以假扮故事书、录影带、电视节目或卡通里某个主角的声音,解释剧情给孩子听:或者他也可以假扮成捏造的人物、小狗、小猫或其他动物;父母也可假扮成玩偶或填充动物玩偶(有许多不同的材质且厚重、孩子藉由触摸就可分辨出东西)的声音。
  用玩具的声音说话,接着问孩子问题,鼓励他也假扮(若有两位照顾者,可请其中一位站到孩子的背后,示范假扮成玩具的声音说话)。“车子在这里!我们去兜风吧。你可以把泰迪熊放在车子里吗?”先帮助孩子把熊熊放进车子里,然后问他:“喔,它要去哪里呢?它要来找我吗?我在哪里呢?”鼓励孩子把车推到你身旁。这个做法同样是利用孩子的触觉、动作、听觉及字汇,编造出一出涉及空间的想像剧情;这个做法,主要是藉由触觉系统让孩子对玩具产生兴趣,并随时以生动活泼的声音跟孩子对话,目的就在帮助视觉障碍的孩子能够循着发展阶梯,进到想像游戏的世界。
  如果照顾者或父母不能体会孩子视觉障碍的限制,往往就无法站在孩子的立场设想。父母可以做个小小的练习,跟孩子玩时,试着闭上眼睛,或许孩子会觉得好玩,你们一起藉由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进入想像世界。有时我们会投射过多的痛苦及挫折感在孩子身上,或许他并没有这么多强烈的感觉,特别是一个出生就有视觉障碍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会利用视觉以外的能力来认识世界,而且可能具有  再下一个阶段——“将不同想法连结在一起”,通常可以透过语言的对话来达成;不过我们也希望孩子能将自己的想法与空间世界连结在一起。孩子学习把车子从娃娃屋推到玩具学校,或创造出一个小镇。“玩偶要去哪里,为什么?”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学习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芭比为什么要去学校?”“为什么艾玛会觉得冷呢?”我们希望孩子能学习将语言的逻辑与空间的逻辑连结在一起。当然,这些能力对于眼睛看不到的孩子,也是更加困难。他们该如何学习更高层次的空间概念(譬如数量)?答案还是利用触觉及动作!孩子可以用手触摸两个硬币、然后五个硬币。他必须移动自己的手,而摸五个硬币的动作明显比摸两个的时间长;孩子就能形成一个心理影像,比较五个硬币跟两个硬币之间的不同;而且他会很高兴能拥有这些硬币。
  所以,我们需要引进数量的概念,将不同部分的空间连结在一起,以及用许多口语对话回答“哪里”、“谁”、“什么时候”、“为什么”的问题,来帮助孩子将不同想法连结在一起;我们可以利用假扮游戏及逻辑对话来达到目的。进入多因及灰色地带思考能力时,都会提到孩子的空间思考及语言思考能力。因此,如果他正在学习灰色地带思考,你可以用口语问他问题:“你为什么比较喜欢跟强尼玩,而不是跟爱洛斯玩?”“多喜欢呢?”你也可以用空间的观点来问他:“你要多少苹果酱呢?”给孩子三个不同大小的碗,让他用手摸,比较出不同,然后告诉你他今天想要用哪个碗来装苹果酱。使用孩子喜欢的东西做这个练习,他就可以将自己的情绪投入于大小和数量的学习经验中。
  此外,也有我们所称的“大图像思考能力”——见林而不只见树!视觉障碍的孩子进到更高层次的思考能力后,可以鼓励他将所有东西作个概括说明,以加强“大图像思考能力”。譬如:如果孩子正在告诉你当天学校发生的事(老师给了太多作业或某个同学很坏),我们可以问他:“哇,假如把一天的事都放在一起,你感觉如何?今天是怎样的一天呢?”“妈眯,这真是很糟糕的一天!”或者当天不只有糟糕的事,也有愉快的事,所以孩子回答整体来说还不错。“把事情都放在一起”——这么一个简单的句子,就可帮孩子将一件一件事整理成一个完整的感觉,成为“大图像的思考者”。
  最后一点,视力障碍的孩子进展到更高层次的思考能力之后,我们也希望他能继续发展动作和空间的能力。因此,孩子使用点字法阅读或听录音带故事时,我们也希望继续建立他的一些基本能力,比如:平衡、协调、左右统整及空间式问题解决能力等。譬如:眼睛看不到的孩子还是可以玩棋类活动,只要提供特殊的棋盘,让他们能藉由触摸动作,在心中建构整个棋盘面的图像。
  
处理听觉障碍问题
  很多孩子天生就有重度听觉障碍问题;他们无法听到声音,这些孩子通常都有生理方面的问题。其实跟协助视觉障碍的孩子一样,我们应该协助听觉障碍的孩子能够具有完整的情绪及社会互动能力,尽管听力丧失,还是能藉由其他感觉系统精熟六个发展里程碑,并发展出所有的认知技能。
  当然,这些听力缺损的孩子绝对比一般孩子更难建立这些发展里程碑。一般的新生婴儿能学习注意及调节听到的声音,但是听力缺损的孩子必须使用视觉及触觉。对于这些孩子,虽然温和且慰藉的声音不管用,你还是可以用点头表达抚慰感情的动作和温暖的触摸,传递出跟声音一样的温暖及规范效果。你也可以用触觉及视觉、甚至某些不同的味道,帮助孩子学习动作协调及感觉信息的输入。透过这些不同的感觉系统,孩子会逐渐敏感到不同程度的愉悦感及亲密感。
  你也可藉由交换东西、脸部表情、不同的触碰动作等方法,来建立“有目标的双向沟通”能力。同样地,针对“共享式问题解决”能力,由于你不能使用声音,让在房间两端的你们能保持接触,所以你必须保持视线的接触。你的脸部表情要尽量生动活泼——“不行”的生气表情、“啊!哦!好棒!”的愉快神情……。孩子可以藉由你握他手的方式——温柔、愉快或坚定的(设定限制)——学习规范自己的心情及行为。你必须以更活泼、更有示范效果且更细致的方式,协助孩子运用听觉以外的感觉系统,让孩子能够参与别人。
  孩子进入运用想法及象征的阶段,也适合使用相同的原则。显然,对听觉缺损的孩子,这个阶段更难;不过他还是可以用图片及假扮游戏的方式学习象征能力。学习听觉口语训练的听力缺损孩子,父母更需要加强嘴部动作;最后他们可以让孩子模仿嘴巴及舌头的动作来发出某些不同的音。
如果这些孩子植入电子耳,照顾者常被要求站到孩子背后或用手遮住嘴巴,逼孩子学习去听,而不是使用其他的感觉系统。我们认为这是反其道而行,因为正常的经验应该都是多元的。每个系统都可支持其他的系统;而每一个符号都一定包括视觉、触觉、嗅觉、动作和听觉(针对听得到的人)等部分。因此,你我都不如的某种敏锐感觉;我们应该协助孩子发挥这部分的专长。
回复 宜昌治治妈0203 2012-11-22 14:20
  再下一个阶段——“将不同想法连结在一起”,通常可以透过语言的对话来达成;不过我们也希望孩子能将自己的想法与空间世界连结在一起。孩子学习把车子从娃娃屋推到玩具学校,或创造出一个小镇。“玩偶要去哪里,为什么?”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学习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芭比为什么要去学校?”“为什么艾玛会觉得冷呢?”我们希望孩子能学习将语言的逻辑与空间的逻辑连结在一起。当然,这些能力对于眼睛看不到的孩子,也是更加困难。他们该如何学习更高层次的空间概念(譬如数量)?答案还是利用触觉及动作!孩子可以用手触摸两个硬币、然后五个硬币。他必须移动自己的手,而摸五个硬币的动作明显比摸两个的时间长;孩子就能形成一个心理影像,比较五个硬币跟两个硬币之间的不同;而且他会很高兴能拥有这些硬币。
  所以,我们需要引进数量的概念,将不同部分的空间连结在一起,以及用许多口语对话回答“哪里”、“谁”、“什么时候”、“为什么”的问题,来帮助孩子将不同想法连结在一起;我们可以利用假扮游戏及逻辑对话来达到目的。进入多因及灰色地带思考能力时,都会提到孩子的空间思考及语言思考能力。因此,如果他正在学习灰色地带思考,你可以用口语问他问题:“你为什么比较喜欢跟强尼玩,而不是跟爱洛斯玩?”“多喜欢呢?”你也可以用空间的观点来问他:“你要多少苹果酱呢?”给孩子三个不同大小的碗,让他用手摸,比较出不同,然后告诉你他今天想要用哪个碗来装苹果酱。使用孩子喜欢的东西做这个练习,他就可以将自己的情绪投入于大小和数量的学习经验中。
  此外,也有我们所称的“大图像思考能力”——见林而不只见树!视觉障碍的孩子进到更高层次的思考能力后,可以鼓励他将所有东西作个概括说明,以加强“大图像思考能力”。譬如:如果孩子正在告诉你当天学校发生的事(老师给了太多作业或某个同学很坏),我们可以问他:“哇,假如把一天的事都放在一起,你感觉如何?今天是怎样的一天呢?”“妈眯,这真是很糟糕的一天!”或者当天不只有糟糕的事,也有愉快的事,所以孩子回答整体来说还不错。“把事情都放在一起”——这么一个简单的句子,就可帮孩子将一件一件事整理成一个完整的感觉,成为“大图像的思考者”。
  最后一点,视力障碍的孩子进展到更高层次的思考能力之后,我们也希望他能继续发展动作和空间的能力。因此,孩子使用点字法阅读或听录音带故事时,我们也希望继续建立他的一些基本能力,比如:平衡、协调、左右统整及空间式问题解决能力等。譬如:眼睛看不到的孩子还是可以玩棋类活动,只要提供特殊的棋盘,让他们能藉由触摸动作,在心中建构整个棋盘面的图像。
  
处理听觉障碍问题
  很多孩子天生就有重度听觉障碍问题;他们无法听到声音,这些孩子通常都有生理方面的问题。其实跟协助视觉障碍的孩子一样,我们应该协助听觉障碍的孩子能够具有完整的情绪及社会互动能力,尽管听力丧失,还是能藉由其他感觉系统精熟六个发展里程碑,并发展出所有的认知技能。
  当然,这些听力缺损的孩子绝对比一般孩子更难建立这些发展里程碑。一般的新生婴儿能学习注意及调节听到的声音,但是听力缺损的孩子必须使用视觉及触觉。对于这些孩子,虽然温和且慰藉的声音不管用,你还是可以用点头表达抚慰感情的动作和温暖的触摸,传递出跟声音一样的温暖及规范效果。你也可以用触觉及视觉、甚至某些不同的味道,帮助孩子学习动作协调及感觉信息的输入。透过这些不同的感觉系统,孩子会逐渐敏感到不同程度的愉悦感及亲密感。
  你也可藉由交换东西、脸部表情、不同的触碰动作等方法,来建立“有目标的双向沟通”能力。同样地,针对“共享式问题解决”能力,由于你不能使用声音,让在房间两端的你们能保持接触,所以你必须保持视线的接触。你的脸部表情要尽量生动活泼——“不行”的生气表情、“啊!哦!好棒!”的愉快神情……。孩子可以藉由你握他手的方式——温柔、愉快或坚定的(设定限制)——学习规范自己的心情及行为。你必须以更活泼、更有示范效果且更细致的方式,协助孩子运用听觉以外的感觉系统,让孩子能够参与别人。
  孩子进入运用想法及象征的阶段,也适合使用相同的原则。显然,对听觉缺损的孩子,这个阶段更难;不过他还是可以用图片及假扮游戏的方式学习象征能力。学习听觉口语训练的听力缺损孩子,父母更需要加强嘴部动作;最后他们可以让孩子模仿嘴巴及舌头的动作来发出某些不同的音。
如果这些孩子植入电子耳,照顾者常被要求站到孩子背后或用手遮住嘴巴,逼孩子学习去听,而不是使用其他的感觉系统。我们认为这是反其道而行,因为正常的经验应该都是多元的。每个系统都可支持其他的系统;而每一个符号都一定包括视觉、触觉、嗅觉、动作和听觉(针对听得到的人)等部分。因此,  如果其中有一部分受到阻碍,应该尽量鼓励其他的系统能够顺利运作。你应该鼓励植入电子耳的孩子,能够将听觉的新经验与其他的所有感觉系统结合在一起,让他拥有丰富且具有多元感觉的影像;否则我们反而制造出一个人为的问题,增加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孩子统整不同感觉系统的能力问题。我们可以安排短时间单独训练孩子的听觉能力,帮助他学习侦测及分辨不同声音,不过主要的学习应该安排让孩子能用到所有的感觉系统。
  通常我们会假定:“主要感觉能力有缺损的孩子常会出现自我沉迷行为”。这个想法绝对不正确,但确实有这种可能!不过,若能强化其他的感觉系统,就有助于降低这种可能性。记得站到孩子的面前,确定他可以看到你丰富的表情,同时你触摸孩子时要投入大量的感情,让孩子感受得到你的情绪,这样他就能获得更多视觉及触觉方面的信息,以弥补听力的缺损。
  有时,若是孩子有某方面的感觉障碍,父母就停止利用这部分感觉系统跟孩子沟通。如果孩子耳朵听不到,父母就不再跟他说话。不过照顾者必须记住,不管孩子是否听得到,应该继续跟他说话,以保持活力、维持自己传递情绪及关怀的方式。有规律或节奏的声音,加上触摸、手势及充满感情的表情,也能诱导孩子进入下一个共同沟通的阶段.
  我们的目标是在支持孩子达到所有的情绪里程碑,并能有很好的协调:同时利用所有的感觉系统,加上情感,建构一个完整的自我感,以及与实际年龄相当的社会能力及智力。
回复 宜昌治治妈0203 2012-11-22 14:21
第三部   地板时间


第十三章  家庭取向的“地板时间”
   

    某个个案家中有两个小孩。八岁的安娜有轻度的自闭症,父母需要花很多心力才能让她参与并跟别人互动。十三岁的姐姐妲儿希,相当聪慧,功课表现杰出。不过每逢妈妈陪伴安娜学习、在厨房准备餐食或打理家务时,妲儿希总会放下功课,老是喜欢跟在妈妈身旁,想获得妈妈的注意。妈妈感到很困惑,不知该如何同时协助姐妹两人。


    我们不只要关心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还应该关注有特殊需求的家庭。因为一旦孩子的发展出现问题,不管是“自闭症相关障碍”或严重的语言、动作,或是其他发展问题,整个家庭都会面临重大挑战。面对自闭症或其他发展问题的诊断,大部分家庭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基本反应方式:其中一种是以比较积极的态度,能将危机视为转机,努力整合全家人、甚至社区中的每一个人,一起对抗这个特别的事件,找到新的方法将大家众在一起,寻求建设性的解决办法。当然,有很多家庭和社区面临危机时会采用这样的因应方式。
    不过,另一种完全相反的反应模式,则往往无法发展建设性的解决方法。家中有特殊儿所带来的压力,常导致家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有限的焦点且态度执着。有时家庭的反应模式,就跟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或其他特殊需求孩子固执的因应模式没有两样。而一般的大社区民众也可能出现相同情形。危机容易让社区民众形成两极现象,产生一种“我们vs.他们”的心态!
    当然,人类从祖先时代开始,碰到生活压力时,态度容易变得固执、焦虑、极端,只专注在一些太过细节的事情,个人的观点变得狭隘等,都是常见到的反应。其实,大部分的健康家庭都会游走在这两种反应模式之间。某些日子里可能表现得很积极、有建设性——能够与配偶或甚至原生家庭的家人一起解决问题;不过有些时候则显得固执、好斗、敏感且容易受到伤害。我们认为,家长或其他照顾者在协助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建立发展里程碑,或运用本书所提的“地板时间”技巧时,都可仔细思索自己惯用的反应模式。

照顾者的优、缺点
    养育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常面临许多困境及某些特别要求,因此需要花费非常多的心力,才能导向建设性的因应模式。想要帮助家人能够保持积极态度,必须先了解每一位主要照顾者(包括父母、祖父母、老师、治疗师、兄弟等)的个别优、缺点。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绝对具有一些天生的优点,当然也同时有脆弱的致命点!举一个例子:某个家庭中的妈妈,态度带有十足的情感滋养特质,很能解读小女儿发出的示意信号,因此能够创造出母女之间精采的表情动作对话。不过她一紧张,就容易变得过度保护,无法对孩子提出要求。尤其在自己认为无法掌控情况时,就不会要求孩子走过来、扳开妈妈的手指、找到她藏在手掌中的小玩具等主动性动作;反而自己打开手掌,将玩具直接放到女儿的手中;这样的做法,等于剥夺了女孩采取行动及解决问题的机会。
    有趣的是,这样的行为也出现在她的婚姻关系当中:每逢她心情不好或缺乏自信时,就会做出一些“取悦”先生(根据先生自己的描述)的事情,但这样的举动却换来先生的反感。我们讨论了这件事,发现妈妈对自己生气时,常常就会做出这样的行为,这就是她处理愤怒的因应方式——不管自己的意愿如何,就是以一种干劲十足的方式去“照顾”其他人。我们一起讨论这种模式,妈妈开始学习以更直接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挫折感,她很快学会在诱导及挑战别人的同时,也能保有情感滋养的态度。她秉着天生具有的关怀特质,很快就学到“地板时间”的诀窍。
    这个家庭中的爸爸是一位电脑专家,个性非常一板一眼;他负责一家大电脑公司的其中一个庞大部门,手下有不少的员工;由于本身具有优秀的组织及系统思考能力,工作表现一直非常杰出。在家中,由他负责跟所有治疗师及疗育资源联系,并且与学校有很好的协商经验,可以协助孩子满足所有的需求。不过在“地板时间”游戏中,若是小女孩不愿做他所要求的事时,他常显得跋扈且善变。他不再抱着与孩子一起玩耍的态度,口中喊着:“哦,我打赌你一定找不到爹地!我要去躲起来了!找找看我在哪里?”他开始命令她:“眼睛看这里!”小女孩更加紧张,变得更自我沉迷,且自我刺激行为增加,开始到处乱跑,并且一直盯着电灯。
    透过我们的指导后,爸爸在小女孩面前逐渐能保持弹性的态度,其实他也有很好玩的一面;他可以放松、变得滑稽且淘气,会以一种玩耍的方式挑战小女儿,譬如:戴上滑稽的帽子、忽然俯身躲在不同家具的后面,让小女儿在房间里四处绕着找他,因此展开许多持续进行的沟通循环,双方都显得开心!小女孩在这个时候表现得很有互动性、态度亲和、具参与性,且能使用一些字汇。不过若是父亲态度强硬起来且显得专横时,她就开始退化。
    为了要帮助孩子能够通过本书第二部提到的步骤,并且顺利运用接下来各章要谈到的“地板时间”方法,家庭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必须先找出每一位照顾者的相对优势及弱点。家庭可自行完成此任务或透过临床工作者的协助,主要照顾者必须在平常时刻有时间坐下来,问问自己这个大难题:“我拥有哪些优点?哪些弱点呢?”我们曾经接触过的家长或其他照顾者大都有能力做好这件任务,尤其是我们会直接问他们:“若是事情变得困难重重,若是你处在压力之下,你会打算怎么做?结果如何?”如果他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会举几个比较常见的反应提示他们:“那么,你会变得退缩、跋扈或更咄咄逼人,或采取过度保护方式,变得更六神无主且紧张兮兮,同时忘记了自己原先的目标吗?”事实上没有那么多的可能性,所以我只要重复提出这些内容即可。显然,家长可以选择的建设性做法,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具抚慰性且更有调节能力,更具情感滋养及更有亲和力,更有互动性及推动力,更能表达口语上的支持、更有创造力且更能同心协力合作。
    大部分的人遭遇挫折时,通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反应类型。治疗师可以协助照顾者顺利扮演这些特质(以及其他不同的特质),有时照顾者也可自行做到这些。如果双亲之一无法找出自己的特点,我们会邀请另一方帮忙想出对方的优点及缺点。通常他也都能立即提出看法;我们几乎不曾碰过无法说出对方优、缺点的夫妻!
    一旦确定了照顾者的优、缺点,我们就会进一步检视下面两种情况。第一种状况,我们透过孩子发展里程碑的进展情形来检视照顾者的特质。这些反应模式到底是增强或阻碍了亲子之间的最佳互动?这些反应模式是否有助于或妨碍孩子想要放松、专心及聚焦时所需要的稳定、且经适当调节的注意力?父母是否有足够能力加强亲和度、情感滋养的参与,建立亲密的关系,利用姿势动作及脸部表情来沟通,以及进行一连串的社会及情绪示意做为问题解决的部分方法?
    第二个考虑的议题,是父母的特质如何整个呈现在人际关系及家庭模式当中。对孩子不利的某种模式(譬如父亲变得专横而不是更好玩),也可能出现在父母单独吃晚餐,或检查帐单,或讨论孩子的学校时。爸爸感到挫折、变得有点跋扈、接着妈妈感到愤怒等等。如果夫妻处于争吵状态,就很难提供孩子需要的情感滋养互动关系。更常发生的状况,是父母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与孩子相处时,或与家中其他孩子相处时,或在双亲关系中,表现出自己的弱点。
    全家人在一起时,亲密的程度如何?他们彼此沟通的情形如何?会一起分摊解决问题的责任吗?创造力及想像力会透过话语或假扮游戏表现?逻辑思考能力如何——是否可以将各种想法连结在一起,了解彼此话语的意思,透过各种想法及讨论开启及延续话题,而不只是一直变更主题?例如:家中幼儿在晚餐时间一直喊着“蓝色的车、蓝色的车”,某个家人问他:“小可爱,蓝色的车在哪里呢?”孩子用手指着说:“我要玩,不要吃——要玩!”这时家人才终于能了解孩子的意思只是随口说出来的话。
    父母亲或其他照顾者单独跟孩子在一起时,或许会以支持的态度协助孩子的发展:但他们聚在一起时,却可能出现主题分歧、强调自我及纷杂的谈话内容,重视具体的议题而不能有创意地使用各种想法,而且理解事情的能力也不好。如果家人彼此之间的谈话总是没有交集或目标相左,若家人互相伤害,或兄弟之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自闭症咨询

无法注册请点击|手机版|关于我们|联系平台|法律顾问:段方磊|北京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7-1 10: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